美索不達米亞在希臘語中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
原意為“河間地區”,又稱“兩河流域”。廣義上是指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中下遊,東至紮格羅斯山,西至敘利亞沙漠,南至波斯灣,北至托羅斯山。北部是山區,它穿過草原和平原到達南部的沼澤兩河三角洲。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文化最古老的搖籃之壹,灌溉農業是其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公元前4000年,文化相對發達,出現了巴比倫和亞述帝國。此後,先後被波斯、馬其頓、羅馬和奧斯曼帝國統治。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其主要部分成為獨立的伊拉克。狹義上僅指兩河之間的地區。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稱兩河文明)起源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分水嶺——蘇美爾地區(中下遊)。美索不達米亞是巴比倫的所在地,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內。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250年,兩河文明達到頂峰,在《舊約》中被稱為“示拿之地”。兩河兩岸堆積的沃土,歷史上稱為“新月沃土帶”(南美洲與“金三角”同名的地區稱為“罪惡新月帶”)。因為兩河不會像尼羅河那樣有規律的泛濫,所以需要觀察天象來確定時間。生活在下遊的蘇美爾人發明了農歷,將壹年分為12個月和***354天,並發明了閏月,與陽歷相差11天。把壹個小時分成60分鐘,以7天為壹周。他還會計算分數,加減乘除,解壹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成360度,知道π接近3。甚至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和壹些圓錐體的體積。
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首先發明了帶有表意符號和能指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磚塊、石頭或黑色玄武巖上。泥板上“筆力重,印痕深”,形似楔形,故稱楔形文字。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是世界七大奇跡之壹。傳說這座花園是當時的國王為公主建造的。
之後,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在兩河文明的推動下發展起來。希臘人從那裏學到了數學、物理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裏學到了神學,並傳播到全世界;阿拉伯人從那裏學習建築,並在中世紀用它來教育整個野蠻的歐洲。
公元前2000年左右,亞摩利人建立了巴比倫王國,以巴比倫城為首都。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登基,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壹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壹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姆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部* *,刻在壹根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巖柱子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摧毀。公元前605年,新的巴比倫王國毀滅了亞述。後來聖殿教掌權,終於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消滅在伊朗高原。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壹個獨立的整體而終結。
美索不達米亞的數學
考古學家於19世紀上半葉在美索不達米亞發掘了約50萬塊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這些泥板跨越了巴比倫歷史的許多時期。其中近400件被鑒定為純數學藏書票,內含數字表格和若幹數學問題。現在關於巴比倫的數學知識來自於對這些原始文獻的分析。
算術
古巴比倫人是技藝高超的計算器,他們的計算程序是借助乘法表、倒數表、方桌、立方表實現的。巴比倫人寫數字的方法值得我們註意。他們引入了以60為基數的數值系統(十六進制),這也是希臘人和歐洲人在16世紀用於數學計算和天文計算的數值系統。至今,角度、時間等記錄仍用十六進制。
代數學
巴比倫人有豐富的代數知識,許多泥板中含有壹次和二次方程的問題。他們解二次方程的過程和今天的解法、公式法是壹致的。此外,他們還討論了壹些三次方程和多元線性方程。
在壹塊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泥板(322號,普林頓)上,記錄了壹個數字表,發現裏面有兩組數字,分別是壹個整數長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和壹個直角邊長,由此推出另壹個直角邊長,即得到不定方程的整數解。
幾何學
巴比倫的幾何學與實際測量密切相關。他們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是成比例的,他們可以計算簡單平面圖形的面積和簡單三維體積。我們現在把圓周分成360等分,也是由於古巴比倫人。巴比倫幾何的主要特征在於它的代數性質。比如平行於直角三角形壹邊的橫線問題,引出二次方程;討論棱臺體積時出現了三次方程。
古巴比倫的數學成就在早期文明中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積累的知識只是觀察和經驗的結果,沒有理論基礎。
歷史調查
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方)孕育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約公元前19世紀的古巴比倫文明(中國夏朝);由於這壹地區沒有天然屏障,巴比倫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發展趨勢。
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方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每年春天,高原的積雪融化,這兩條河流在美索不達米亞泛濫。尤其是下遊地區,地勢低凹,幾乎完全淹沒。流傳至今的壹個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況:壹個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自己遇到了壹個仙女。上帝告訴他,洪水將淹沒地球,以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對上帝壹直很虔誠,上帝想救他。這個人聽從了上帝的命令,造了壹個方舟,把全家搬到船上,還帶了壹些動物和壹些種子。不久,烏雲彌漫天空,黑暗籠罩大地,風暴襲來,洪水淹沒了所有的生命,只有方舟漂浮在無邊的水面上。第七天,風停了,河水平靜了。這時,方舟漂到了壹座山上。船上的人把動物從方舟裏放出來,把種子撒在山上,地球上的生命又開始了。許多人類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古代巴比倫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也是由這個傳說演變而來:壹個名叫諾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吩咐建造了壹艘方舟,全家人坐在上面躲過了洪水。洪水退去後,諾亞放了壹只鴿子。很快,鴿子叼著壹片剛擰開的橄欖葉飛了回來,諾亞這才知道洪水退去了,壹切都恢復了生機。後來,西方人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征。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幸福。要戰勝洪水,人們必須依靠自己。巴比倫人在與洪水的鬥爭中學會了築堤築壩、開運河和修建河流。洪水平息後,和埃及人壹樣,他們也享受到了河水定期泛濫的好處。洪水帶來了大量的淤泥,使得兩邊的土壤非常肥沃。再加上陽光強烈,水資源豐富,每年都是莊稼豐收。據說小麥最早是在巴比倫種植的。
居住在巴比倫北部的亞述人非常強大。公元前8世紀(中國已進入春秋時期),亞述成為壹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被納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意大利,它幾乎占領了整個地中海沿岸。亞述的首都是尼尼微,那裏建造了許多宏偉的宮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與東方的米底人聯手攻打阿達。他們帶著血淋淋的長矛和盾牌沖進尼尼微。整個城市的居民都被屠殺了,連孩子也未能幸免。亞述的最後壹個國王辛薩裏希孔和他的宮殿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的帝國及其首都從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裏斯河沿岸有兩座大荒山,據說是尼尼微的廢墟。1845年,英國人萊亞德在這裏發掘了兩座亞述宮殿,發現了著名的長著翅膀的牛的巨型雕像和許多精美的石雕。後來他繼續挖掘,三年內挖出了28座宮殿大殿。然而,這裏不是尼尼微,而是亞述的另壹個城市,名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裏。1849年,萊亞德在這裏發現了西努基利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宮殿遺址。這座宮殿曾被米提亞人燒毀。許多刻有圖畫和楔形文字的泥板都有火的痕跡。宮殿裏的兩個圖書館堆滿了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最大的壹塊長3米,寬2米多,最小的壹塊不到1英寸長,只刻了壹兩行字。這些泥板是2500多年前的亞述書籍,內容豐富,包括歷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學的知識。幾年後,考古學家拉薩姆發現了阿蘇巴尼國王的宮殿大廳和另壹座宮殿圖書館。圖書館收藏的泥板上刻著許多關於亞述和巴比倫的神話。亞述人的宮殿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建造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戰爭中被亞述人俘虜的。奴隸工作時,有的戴著鎖鏈和腳鐐,有的被鐵鏈牢牢地綁在壹起。旁邊有拿著武器的士兵看著。反映這些場景的圖片也已出土。尼尼微發掘的大量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亞述帝國的興亡史。
打敗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壹個新的國家。為了與被亞述摧毀的古巴比倫王國相區別,人們稱之為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王把巴比倫的都城建成了壹座堡壘般的城市。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它的規模也是驚人的。這座城市是正方形的,每邊長22.2公裏。環繞城市的城墻高約8.5米,由磚和油漆建成。四輛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墻上奔馳。城裏有100座銅制的城門。城墻周圍還有壹條很深的護城河。幼發拉底河從城墻下流過,穿過城市。巴比倫城內還有壹座大宮殿,宮殿內建有“空中花園”,被後人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壹。
在尼布甲尼撒王統治時期(公元前605-562年),巴比倫是最強大的國家。他帶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取耶路撒冷,摧毀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移居巴比倫為奴,成為“巴比倫的囚徒”。晚年,他還入侵了埃及。這幾十年,巴比倫人口達到65438+萬以上,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經濟大發展。然而,繁榮的背後,壹直潛伏著危機。被征服的外國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自己家的窮人和農民因為破產而淪為奴隸,加劇了中國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之間為了權力和利益的矛盾日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刻動蕩起來。六年,廢了八個王,殺了兩個。在東方,日漸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的盟友美狄亞,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局面。
巴比倫的奴隸主們忙於爭權奪利,自得其樂。他們認為他們的墻是如此的高和堅固,沒有人能打破他們。他們萬萬沒想到,敵人會利用跨過城墻的幼發拉底河,破門而入。壹天晚上,巴比倫的壹位年輕王子正在舉辦壹個狂歡派對。波斯國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修建壹座大壩,把水放在大壩的壹邊。他的軍隊從對岸河床潛入城內,不戰而降占領了巴比倫。據說壹些巴比倫商人是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國春秋末期)。
88年,新的巴比倫王國滅亡。巴比倫的繁榮,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墻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壹堆堆的荒山荒地。巴比倫遺址從1899開始逐漸被挖掘出來,使人們能夠更準確地研究它的過去。然而挖掘工作遇到了困難,地下水的影響使得古巴的巴比倫城面臨被徹底摧毀的危險。如何降低河流水位已成為許多國家專家的研究課題。
然而,人們總是擔心,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伴隨著文明,戰爭從未停止。這片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據說是聖經中伊甸園的原型。然而,也許是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這裏也成為了政治和戰爭的舞臺。當巴格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精致的城市時,整個歐洲還處於蠻荒狀態。這裏曾是世界聞名的大都市,也是《壹千零壹夜》的故鄉,在科學、哲學和文學方面的成就在文明史上是罕見的。縱觀兩河流域幾千年的興亡史,哪場戰爭不是文明的毀滅?
註:古巴比倫是文明發源地的名稱;美索不達米亞的原則就是今天巴比倫的位置。
古代兩河流域的歷史時代。始於伊辛納沙時期(約公元前2017年~公元前1763年),止於巴比倫第壹王朝(約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公元前16世紀初,被赫梯人所滅。統治者是亞摩利人。
在這個時代,大奴隸制的經濟形式崩潰了,青銅工具被廣泛使用和生產。大發展;在此基礎上,各城邦制定了法典;寺廟地位下降;兩河流域普遍符號化,蘇美爾人已經與朱塞姆人融合。
歷代統治者
公元前21世紀下半葉,埃蘭人消滅了烏爾第三王朝後,亞摩利人乘虛從西北,在蘇美爾建立了伊欣和拉爾沙兩個國家。創始人都是亞摩利人的族長。宜信和拉爾沙對峙了200多年。
公元前19世紀初,亞摩利人的阿姆納努姆部落擺脫了巴比倫伊欣的控制,其首領蘇瑪布建立了巴比倫的第壹個王朝。此時兩河流域的主要城邦是亞述、馬裏和埃蘭。
巴比倫建立之初還很弱小,但由於地處兩河流域的商路樞紐,境內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政治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第6任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期間(約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先後征服伊辛、烏魯克、拉爾沙等國,並占領亞述南部,建立了從波斯灣到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帝國,自稱“四世之王”。
然而,漢謨拉比的統治並沒有得到鞏固。他的繼任者薩姆·蘇伊魯納(Sam Suyluna)執政時,兩河流域南部發生起義,內部發生了反對債務奴隸制的鬥爭,導致了第壹個巴比倫王朝的衰落。公元前1595年,赫梯統治者穆爾基裏斯壹世終於將其摧毀。
政治體制
巴比倫時代的城邦政治制度與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和第三個烏爾王朝(見Ur)不同。漢謨拉比統壹後,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國王獨攬政治、軍事、外交、司法和宗教大權,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員。
大政府有壹個總督,他任命大城市的官員為" Shakanaku ",小城市的官員為" Labia Num"。部分城市(如Xipal等。)獲得了壹定的自治權,城商監從富商家庭中選舉產生,任期1年,負責稅收、運河開鑿、城墻修築、管理公共倉庫和碼頭等。
漢謨拉比的對內政策基本上是伊希斯時期城邦政策的延續。在統壹的過程中,漢謨拉比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遠交近攻,靈活多變的聯盟關系為統壹兩河流域的總體目標服務。
階級關系和土地制度
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等級:
1,阿維魯,全權自由人,上層為統治階級,下層多為繳納賦稅、服兵役、徭役的自耕農和士兵。
2.穆希希努,壹個依附於王室土地的自由人,在巴比倫時代還有其他類似穆希希努的依附階級。
3.瓦爾多(男奴)和阿姆圖(女奴)是奴隸類。
古巴比倫的土地制度非常復雜。漢謨拉比時期王室占有的土地可以分為三類:
1,“支持(維護)宮場”;以服務條件批出的土地;以納稅(貢品)為條件授予的土地。以服役為條件獲得土地的包括士兵、官員、塔穆卡(商業代理人、高利貸者)等。士兵樂都和巴依魯因服兵役而得到皇家土地。他的土地可以由他成年的兒子繼承,但仍以服兵役為條件;拒絕或者雇人代為服兵役的,處死刑。
2、“內宮人”;指以納稅(納貢)為條件,擁有大部分王室土地,受王室剝削和控制,其土地不能買賣、抵押或傳給女性繼承人的人。
3.古巴比倫社會除了皇家土地,還有神廟土地、城市土地和私有土地。《漢謨拉比法典》、考古發現的契約文書等文獻證明,私有土地占了相當大的數量,土地租佃和雇傭關系已經普及。地租壹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園和菜園的地租是收成的2/3。
土地價值隨著灌溉水的供應而變化,壹些供應灌溉水的花園租金高達收成的3/4。高利貸行業非常活躍,寺廟和酒店都經營高利貸行業。活躍的高利貸業促進了債奴的發展。債務奴隸被稱為kisato。在家庭和婚姻方面,也保存了父權制和夫權的家長制殘余。父母可以把妻子或孩子當奴隸賣掉,或者讓他們成為債奴,孩子必須為父母殺死的別人的孩子付出代價。債務奴隸制的發展導致了債務人的反抗。漢謨拉比之後,爆發了反對債務奴隸制的鬥爭,導致了國王的釋放令。這也是古巴比倫滅亡的重要原因之壹。
古巴比倫祭司的特權
祭司是寺廟的侍從,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節日儀式、誦經祈福、占蔔等。他們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特殊的階層之壹。
美索不達米亞的大多數神都是在寺廟裏供奉的。因此,美索不達米亞有數不清的廟宇。據統計,僅蘇美爾遺址考古學家就發掘出3500座寺廟!
美索不達米亞人註重對這個世界的祝福和享受,建造寺廟供奉神靈並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以保佑風調雨順、國家和人民。所以在壹個國家,寺廟往往是僅次於皇宮的最好的建築。各民族都願意花大價錢建寺廟。希羅多德在作品中描述的巴別塔是最具代表性的神廟。
既然寺廟數不勝數,作為寺廟侍從的祭司數量自然驚人。他們不僅數量多,而且力量大。
在美索不達米亞,國家的王權受到三種制約:法律、貴族和牧師。其中,牧師是最強大的。國王是上帝的代言人,他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上帝的代表是牧師。在普通人看來,壹個君主如果沒有從牧師那裏得到權杖,就無法名正言順。當牧師代表上帝授權給國王時,通常會有壹個莊嚴的儀式。在這種神權政治下,牧師有很大的特權。
此外,牧師是國家的重要經濟力量。他們控制和管理寺廟裏的財富。由於宗教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達米亞的廟宇積累了無數的財富。國王通常會分配壹部分土地作為寺廟財產,並指定壹個區域用於支付租金和稅款。如果對外戰爭勝利了,首先送戰俘和戰利品的地方就是神廟。再加上民間供奉的各種供品,廟裏不僅堆滿了糧食、蔬菜、水果,還有大量的金銀財寶。祭司作為財富的管理者,出租土地,經營銀行,參與商業活動,使寺廟的財產不斷增加。所以祭司從神那裏獲得財富,又從財富中獲得權力,成為社會的特權階層。
祭司多來自貴族家庭,職業世襲,爵位代代相傳。他們也往往是國家壟斷文化知識的少數人。在寺廟設立的學校中,牧師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師。通常教育給學生灌輸宗教思想,所以他們也是壹個壟斷思想的階層。
牧師也分不同的等級。高級祭司負責主持重大祭祀活動,普通祭司根據等級負責。比如Karoo和Nanu負責唱聖歌,Nisaku負責主持奠酒,Namuk負責打掃衛生,Banu負責驅魔。此外,還有專門從事占蔔和解釋預兆的祭司。他們負責向上帝祈求好運、解夢和預測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