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三國古戰場中的“石亭”‖思思前世今生‖安徽潛山傳統文化匯編(33)

三國古戰場中的“石亭”‖思思前世今生‖安徽潛山傳統文化匯編(33)

康熙十四年,《安慶府誌》載:施思廟,位於縣城東四十裏。元初,在寶龍河邊,有壹個古耜碼頭,碼頭上有壹個古老的祈雨平臺。

民國九年《潛山縣誌》中記載,施思廟報至縣城東四十裏的趙宇鄉龍河,有古耜墩,墩上有雨臺。遠大德創。

1989《源潭區誌》載:廟有時想到三廟鄉(元,建於大德,當時想到村,建國前廢棄)。同期《潛山佛教史》載:施思寺,元大德(1297 ~ 1307),縣城東四十裏,報龍河,三絕思。

“思時”的含義:元朝大德年間,僧人在曹休戰敗地石婷修建了“思時寺”。取“想多了,想錯了,想得意了”之意。向世界發出警告。因此,在1307之後創建了施思神廟。

《石亭序》記載:“亭”,秦漢時有十亭,十亭為鄉,亭長。漢高祖劉邦,出身亭長。“石亭”早在公元228年就已命名。其中壹個“石亭”看到了《三國演義》第九十六章。“孔明含淚斬馬謖,周復斬其發賺曹秀。”曹秀被伏擊了。”《三國誌·魏書九·曹休傳》...太和二年,帝征吳為二道,遣司馬從漢水,休督諸軍至潯陽。賊會誣陷投降,不要深究。若戰事不利,則歸還壽司店。軍隊夜驚,士卒混亂,遺棄了大量輜重。..... "。

1.《古皖文化資料·潛山文史資料》第七輯題為《石婷遺址在哪裏》。作者汪象華敘述:“民國三十二年(1943)以前,施思寺大佛殿前有壹座‘土地廟’,廟內豎壁上有壹塊約十尺高的大石碑,碑文不清。此碑是後人為石亭所刻。元代大德年間,僧人創辦思思寺,被石亭番寺遷建。民國33年冬,三廟鄉公所遷入施思廟,時任副鄉長黃國梁力勸民夫築墻取土,不慎將碑撞倒後折斷。34年冬天,破碑不見了。1980,經有關方面多次走訪,發現解放前當地群眾將碎碑搬回家做豬圈地基,碎碑字跡不見了。”

2.8月8日21、21、22日三次走訪,在徐英芝夫婦和王秀琴夫婦的熱情引導下,與當地村民交談。當地民眾盛傳“施思寺的磚瓦是曹操83萬大軍所築,壹磚壹瓦,從寺東南的鐵凝山口搬來的。”這個傳說有“拉皇帝當大母舅”之嫌曹操的83萬大軍就是赤壁之戰。而且行軍打仗太忙,只是後人壹廂情願找不到根本原因的結果。不過,傳說可以證實,十四寺始建於大德,原寺址還是在鐵凝山嘴。施思寺搬遷至羅漢墩附近是何時、由誰主持的,無從考證。

綜上所述,施思廟東南的鐵凝山嘴曾經有壹座廟,或者是為了紀念石婷戰爭而建。元代大德齊寺的磚塊和古跡被移到了施思寺的舊址。按照朝向,唐都村大塘組道路沿線有十幾平米的小樓叫“施思廟”,位於解放前施思廟下土地廟的位置,也就是老廟街的上方。

長期以來,當地人壹直口口相傳,鐵凝山口(口)是三國時曹休被伏擊的主戰場。魏軍被困時,壹位勇敢的將軍為救曹秀而死。時間匆匆,要淺埋。戰後幾年,魏軍再次來到這裏,選擇了南北方向的壹座長山的山口,用石墻重新安葬了當年戰死的將領,並用大量生鐵水澆鑄墓地。從那時起,這個山口就被稱為鐵凝山口。

我和我的朋友參觀了施思廟遺址和鐵凝山嘴幾次。當地人說,在鐵凝山口附近,有壹些奇怪的古代物品,以及銅鍋和盤子,還有許多石雕和磚雕散落在各處。城市博物館收藏了壹些古董。

沒有關於創建施思寺的僧侶的調查。

2019在原寺址附近出土了壹塊嘉慶八年“文昌會北”的殘碑,碑的左下角有和尚的名字“壹真”。

如今,原址附近還有十余平方米的磚砌建築,前門上書“施思寺”為孫運波大師所有。據當地的許(84歲)說,孫運波死於1948年,時年約50歲。許,壹個12歲的換妻男孩,無藥可治。他有壹次喝了坐缸裏的“神仙水”,馬上就好了。1966 10,孫運波坐缸裏的骨架又被燒掉丟棄了。孫雲波是附近的人,壹個小和尚。傳聞他母親曾經在廟裏求過仙丹,她不認識兒子,但她還是認識母親。從那以後,雲波頭疼得像座山,然後就不吃東西了。他壹天只喝壹碗水,半個月後就坐在罐子裏死了。當地人準備了栗木炭,在廟裏火化安葬。但是沒有人記得孫雲波的方法號。

據茶水鎮皂河村大武廟人的故事,又有壹位張偉成老先生來過大武廟。註:土改期間(1953),大武廟居士孫子成離開大武廟,前往三廟施思寺。住持在施思寺的時間沒有得到證實。當他離開大武廟的時候,孫立成已經將近70歲了,沒有人記得同樣的法定數字。

根據口口相傳,施思寺最高峰時有99名僧人。原寺遺址後面有壹個土堆,當地人也叫“羅漢堆”,說這個土堆裏全是和尚的墳墓。

元大德已有700多年歷史。經過元末、明末和鹹豐的戰亂,施思寺屢遭殺戮和重建。高嘉慶八年(1803),當地九都圩和沙河圩的很多成員都留下了名字,只有壹個和尚叫壹真。這說明當時廟裏的香火不是很旺,全靠鄉紳維持。這份史料也證明了200年前此地人口密集,當地民間文昌會舉辦多年。這個地方還是高河鋪到宛城的交通樞紐。

據《源潭區誌》記載,原施思村大塘村民小組屬源潭鎮唐都居委會管轄。其現代區劃的變化如下:1939年4月,三廟鄉公所設在施思廟,轄10保:唐都、張沖、三廟、、朱村、樂陵、大廟、大興、查。1944年7月,三廟鄉和嶺頭鄉合並,改為三嶺鄉。鄉公所設在塘坊嶺,轄9家保險公司(三廟鄉並入5家保險公司,嶺頭鄉並入4家保險公司)。同年5438年6月+10月撤銷三陵鄉,恢復三廟鄉建制。壹直到3月1949都沒變。65438+65438 0949+65438 10月+0,廢保改村。1950年三月,又設十四寺、三廟、野店之鄉。1956年3月,思思、三廟、葉店合並為三廟鄉。後來原來的思路也叫三廟人民公社,三廟鄉。從1939到1956,在這17期間,思思是壹個鄉鎮辦事處。

1962徐繼雲老師支教的第壹站是思思小學。據他回憶,施思廟被改成了學校,教室是壹座四合院式的建築。這裏有六名教師和100多名學生。

有壹次,在徐英之的指導下,在寺廟遺址的壹個池塘邊發現了壹個半無字的古碑,放在池塘邊的幾個大木樁上,只看到邊界上的線條。這也許就是汪象華提到的石亭子的遺跡。

有壹次和朋友散步,在羅漢墩山上的壹條溝旁發現了壹個漢白玉的柱基。目前,在施思寺的前院有壹對漢白玉香爐。在文昌會北的壹側,有壹塊半無字的石板。在院外的路邊,雕刻的漢白玉立柱地基半露或露出壹角。

據當地人說,寺廟叫廟街,街上有很多日用品百貨商店,還有面館、肉鋪、面館等行業。土改時,廟裏的房子分給了當地人,這些居民從1972遷出到1984。

1990後,有人在廟址下砌了壹個土坯墻的小瓦當,占地十幾平米,供孫運波坐。2018發生火災,坐像和屋頂化為灰燼。2019年,徐英芝捐資在原址修建主樓,並換成紅磚琉璃瓦,供孫運波坐地。農歷初壹、十五,王秀琴開門迎客,周圍信眾都去拜香,他們的鞭炮聲聽到東邊“朱大鼓”處的鞭炮聲。

我們在文昌帝的寶座下做了壹個捐友的提議,因為在過去的壹年裏,我們組成了壹個勝利會,積攢的銀子被兩個人買走了,實際上扛了五畝人家的畝,租米的量收了八鬥。今天會眾聚會離開,不會捐壹份圍田水契,捐給施思寺的和尚收租金,以為香燈會作為會盟的本錢,收了畝田聽和尚召喚,不準典當。和尚不廢田,永遠聽和尚的管理。如果以後和尚開會要收租金,和尚不得以捐款為借口。莊家所有的紙筆都是商量好的,契約也是以此為基礎的。恐無證據,捐之,石不滅。籌集這筆捐款並永久保存。

嘉慶八年二月初四。

擬捐贈成員:許希如、許冠尚、許勝邁、許、石斌* * *、許、許、許希品、張佩鑾、許在華、陳思榮、許萬軒、張培宇、徐國棟、許端仁、許來泰、張培林、壹真方丈。

  • 上一篇:經典愛情哲學70句語錄
  • 下一篇:關於省錢的著名格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