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塊石碑是現存最早的石碑。從東漢大臣邊韶來祭奠老子立碑開始,太清宮的歷史上就有很多碑文。因為年代和土匪的原因,大部分都被滅了,只剩下幾個。這塊碑是現存近20塊碑中最早的壹塊。太極堂正面墻上的牌位是元代的,神道東西兩側的牌位是晉朝和清代的。這塊石碑是唐玄宗時期的,距今將近1300年。
第二,此碑是皇帝對《道德經》的註解,是後人了解唐玄宗與老子的《道德經》,以及唐朝與老子、道教關系的好教材。在我國歷史上,宋徽宗、明太祖、清實祖等帝王都對《道德經》進行了註釋,但只有唐玄宗以立碑並親自註釋的形式對《道德經》進行了註釋。
第三,這個碑是了解老子廟(太清宮)當地地質地貌的好教材。這座紀念碑建於唐代。公元2002年以前,紀念碑離地面只有壹英尺,大部分紀念碑、碑身和碑座都埋在地下。這座紀念碑剛建的時候,應該是建在地面上的。也就是說,從1300年前開始,太清宮的地面增加了整個唐碑的高度。為研究此地的地質地貌和河流泛濫的歷史提供了佐證。
經過1300年的風風雨雨,這座唐代的紀念碑已經被風雨侵蝕得很嚴重,壹半的碑文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即便如此,它仍然是文物中的珍品。即使從純書法的角度來看,文字的隸書字體也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老子廟(太清宮)修建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代老子廟(太清宮)都有碑刻,除現存20關外。雖然其他的由於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土匪橫行等原因已經不復存在,但幸運的是,陸毅古縣還有其他30多處碑刻。對應地面現存銘文,是研究太清宮興亡史和歷代道教地位的珍貴文獻或實物。碑由宋真宗皇帝親筆書寫,並題寫碑名。高大雄偉,高8米,寬2米,厚0.67米,重50多噸。碑冠雕龍形,基座碧璽,凝視,栩栩如生。紀念碑的側面裝飾著陽光下雕刻的菊花圖案。楷書碑文21行,滿41字,內容是歌頌老子母親的功德。作為真宗皇帝,他自認為最高最大的功德不如李的母親。這塊石碑非常堅硬。雖然歷經千年,但至今保存完好,只有人物被侵蝕。2000年,中國考古學會原會長許對這塊石碑進行了實地考察,留下了“河南第壹,全國罕見”的綜合價值評價。
據國內宋史專家介紹,我國目前只有四塊比較大的宋碑,而這塊被太後稱贊的碑是最大的,因此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尤其是國內外宋史專家的關註。
1980年,日本歷史學家在名古屋舉辦了中國宋代歷史研討會,並專門派人到陸毅對這座宋碑進行拓片,回到日本後進行了認真研究。這種平板電腦在日本仍然存在。
此碑不僅是太清宮最重要的碑刻之壹,而且具有極高的內容價值、史料價值和書法價值,可與唐玄宗李隆基在前宮書寫的《唐開元神武道德經註釋碑》相媲美。雖然唐開元神武道德經皇帝碑和北宋先天慈禧太後碑都是皇帝立的,但這兩個碑也有不同,即這兩個碑的地基高度不同,宋碑比唐碑更高。因為到了唐代,太清宮的地勢還比較低,北方的黃河每次泛濫都帶著大量的泥沙,導致太清官的地表越來越高,所以北宋真正修建的先天太後的褒碑——比唐碑就更高了。所以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間是唐代的太清宮,上面是宋代的太清宮,上面是明清的太清宮。就像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不同朝代的太清宮,今天都堆在地下。199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局發掘的太清宮考古發掘,在今天的太清宮和東曉宮地表正下方,發現了完整的唐宋太清宮基址。
碑立於金代明昌二年,即1191。由前周胡雲、陳誌昌寫的書由賓和合寫。此碑位於老子廟(太清宮)太極殿前神道西側。高2.2米,寬1米,厚0.27米。它有壹個圓頭。太清宮牌位的第壹塊石頭是金旭秀,下面是烏龜。第壹個碑文是“續太清宮”,六個篆字,碑文楷書28行,滿70字。全碑約1600字,詳細記錄了太清宮的歷史興衰,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碑文開頭寫道:“博太清宮為老子舊居。今天的太極堂是供奉老子的地方。寺南有個虛無堂,據說是老子講學宴飲的地方。”它非常詳細地記錄了老子故居的規模、太清宮官名的變遷、宮內的建築和樹木,是研究太清宮沿革的最佳教材之壹。可惜因為露天存放了800多年,有些字跡要仔細辨認才能看出來,而且碑身已經開裂。好在古代鹿邑縣誌對碑文有明確的記載。就是大名鼎鼎的丹桂庫珀。據古代縣誌記載,舊傳格氏栲有八株,八株對生,每兩株壹株,即格氏栲和格氏栲。目前離太極殿最近的兩座應該是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因為它是老子親手種植的,而老子是唐力王朝的祖先,所以這八棵檜樹生長在唐力王朝的祠堂裏。歷代官僚士紳、文人在遊覽太清宮後,在詩詞中留下了對這八棵檜樹的諸多描寫。唐玄宗年間,濠州知府將刺柏葉切片,進貢京師。
丹桂古柏,西細東粗,與陰陽魚同向旋轉。壹直為遊客所稱道和琢磨,被譽為太清宮的重要景觀之壹。唐玄宗為此特詔:“瑞木表靈,奇筆自現。用張大慶來造福鴻圖。以易經配五德,迎萬葉歇。宣城謝過,仍付史官。其碑藏於內庫,贈諸王、宰輔、道士。”在這份聖旨中,玄宗把祖庭的這些檜樹稱為“瑞木”,命人收藏在皇宮裏,送給君王、宰相、道士品嘗。後唐太宗(李)也在這些柏下寫下了《軒轅廟枯柏再生》。
這兩種植物也被稱為刺柏。曾任亳州知府的歐陽修,曾“熙寧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遊太清宮,率家,觀八種柏之異,見九井臺階之奇,決歸以其水沏茶”。可見歐陽修來的時候有八株。遊過南宋太清宮後,陸遊在《老學寺筆記》中寫道,陸毅太清宮有許多刺柏樹,刺柏花開時,有無數蜜蜂飛來飛去。蜂蜜很香,但略苦。它被稱為甘露。“在《唐書》、《宋史》等正史中,以及地方誌中,對古柏的記載較多,足以證明此柏古已有之。
關於這兩棵古柏,在陸毅民間還流傳著壹個傳說。老子講道家,講陰陽和諧統壹。兩株古柏壹株為陰,壹株為陽,這兩棵樹旋轉的方向就是八卦中陰陽二魚旋轉的方向。西邊這株陰陰柔美,細腰婀娜柳,低著頭害羞!東邊那個膀大腰圓的是楊,虎背壯腰。兩棵樹是壹對,互相吸引。妳有我,我有妳。他們同年同月同日生,當然願意白頭偕老。
老子強調陰陽,這個院子氣場很重。甚至這兩個庫珀廠也受到這種氣場的影響。幾年前,有人在東古柏上看到壹根枯枝,就用鐵鋸鋸下來當小板凳用。他們發現樹的年輪與八卦中的陰陽魚非常相似。那人非常驚訝,覺得被聖物感動,趕緊去太極堂的老先生雕像前拜了。這壹大壹小兩株古柏,是老子對立統壹思想的體現,他的思想體系在每壹棵樹上,甚至每壹根樹枝上都可以得到印證。
樹枝上的樹輪很像陰陽魚,陰陽魚的頭像鳥頭,魚身像鳥身。當地人也形象地稱這兩株古柏為“鳥柏”。這兩棵古柏和太清宮壹樣古老,見證了太清宮的滄桑。鐵柱,群眾俗稱山鞭。鹿邑縣有兩根這樣的鐵柱,壹根在老子廟(太清宮),另壹根在紀念老子的紀念碑老君臺上。其實太清宮的鐵柱和老君臺上的鐵柱沒什麽區別,也不是群眾傳說中的鞭子,而是柱下的歷史之柱,是對老子的紀念。光緒《鹿邑縣誌》記載:“此鐵柱高八尺,周長八寸。舊書記載稱之為唐朝的舊事。”經測量,地上鐵柱高度為4.3尺,周圍為0.8尺,與古代縣誌記載完全壹致。老子是周朝的藏守史,藏守史的任務是為周朝管理書籍,負責記錄周天子上朝時頒布的法令,處理國家大事。按規矩,大臣們去拜賀,以及君主和大臣在朝堂上討論的時候,大臣們是不允許坐的。老子作為記錄皇帝言行的歷史學家也不例外,但是長時間站立寫字確實很累,於是周天子就準許在宮廷裏建壹根鐵柱,讓老子靠在上面寫字。這既減輕了老子記述的疲勞,也體現了對歷史學家的尊重。天子上朝議此事,老子倚柱記鐵柱成了老子專用之物。當然也包含了關於天地的,由壹列決定。所以後人把藏室史家老子稱為柱下史家。
陸毅的太清宮有鐵柱,老君臺也有鐵柱。國內外供奉老子的寺廟都有鐵柱。鐵柱已經成為紀念老子的標誌。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拜老子為祖,將柱下的歷史之柱降格為簪,插在發髻中以示敬意。道士的發夾和這個鐵柱的形狀很像,只不過是壹大壹小。
這根八尺高的鐵柱離地約4_3尺,但無論人們怎麽搖,很多人都拔不出來。終於有壹天,人們挖這根鐵柱,發現鐵柱下端有壹個洞。洞裏插著壹根長長的水平鐵柱。難怪人家拔不出來。
根據光緒年間鹿邑縣的記載,這根鐵柱是唐代的舊物,所以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這樣的鐵柱地上部分終日暴露在風雨中,地下部分是潮濕濕潤的土壤。經過1300年,也沒有生銹腐蝕。除了感嘆鐵的特殊性質,感覺這是獻給老先生的聖物。老子出生的時候,家裏和院子外面有九口井。所有的聖人都有其非凡的起源。據說我出生的時候,這九口井的水是同時翻的,像開水翻花壹樣。也許壹口井的水變花並不奇怪,說有其事,但是九口井的水同時變花,真的很神奇。當時和後來,世人都認為九口井中分別有九條龍。這九條龍平時從不動,但是我出生的時候,這九條龍同時動了,預示著聖人的下凡和真龍的誕生。九井九龍同時噴水,匯入靈溪池,新生的老子在靈溪池沐浴。九景和靈溪池是太清宮的重要景觀。到清光緒年間編纂《鹿邑縣誌》時,靈溪池已被湮滅,順治《鹿邑縣誌》中只記載過在太極堂前。當時九口井有壹口還在,“東傾今寺後”,據說九口井即使在清朝只剩下壹口井的時候,也都是“水溫清照人意”,因為老先生保佑,每年大旱都在這裏祈禱,經常試水,就像九口井裏九龍上噴水沐浴聖體壹樣神奇。
清朝光緒年間的九口井之壹,解放後1958填土,當時太清宮人民公社正在修建辦公樓。2006年,這口井再次被挖掘並向遊客開放。其他8口井的具體位置需要核實。相信勘探後不難找到具體位置。
除了現有的這口井,九井還有壹個井口裝飾物,被當地人稱為井口。這件作品最初是由壹件完整的藍色石雕雕刻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內徑50厘米。完全是用六條豎線雕刻而成,非常完整,雕刻得很好。整個井口分為五部分,呈花瓣狀,外部雕有九條龍,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九龍井的頭飾與井相吻合。龍是皇帝,龍袍是皇帝的衣服,龍冠是皇帝的帽子。所有的龍飾品只有在重要的地方才有,也就是說龍是中國最神聖的吉祥飾品,但是太清宮裏用龍裝飾的東西很多。可以說太清宮四面都是龍,可見老子和太清宮的至高無上。
九景的靈溪池和八景雖然不復存在,但作為太清宮的兩個重要景點,歷史留下了大量關於靈溪池和九景的詩詞。它被列為陸毅八大名勝之壹。丘處機,元代著名道士,被元帝尊為國師。元朝皇帝受丘處機影響,推崇中國文化,尤其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作為壹個少數民族,元朝皇帝頒布了兩道詔書,保護道教思想的發源地——太清宮。
“太清宮執照碑”嵌於太極堂主墻西側。此碑由元朝中央政府於忽必烈統壹元世祖元年(1260)五月壹日頒布。碑高0.6米,寬0.9米,碑文為楷書,13字。
碑文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壹是受中央嘉獎;二是規定了太清宮的疆域大小,即“每邊寬10裏,四邊寬10裏”。按照今天的計算,每邊寬10裏,也就是5公裏,也就是說太極宮周圍的土地歸太清宮所有。第三,規定這25平方公裏之內的田地、果園、樹木均歸太清宮所有,所有人不得爭執;第四,說明南北宮(太清宮和東曉宮)以會仙橋為界。
在老子出生地的歷史上,有很多碑文。這座紀念碑雖然小,但價值很高。它以元朝中央政府命令的形式規定了太清官員的人數和土地上樹木和果樹的不可侵犯性。
在我國歷史上,只有在非常重要的地方,如皇帝的故鄉、皇帝的祖墳等。,皇帝有沒有頒布過這樣的詔令,更何況是蒙古少數民族的皇帝忽必烈,可見元朝的太清宮即使是蒙古少數民族建立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這個嵌在老子廟太極殿東墻的紀念碑是元世祖忽必烈頒布的保護太清宮的法令。被稱為“太清宮禦碑”。此碑高0.6米,寬0.96米,青石雕成,碑文為楷書,全為12字。這個忽必烈皇帝的聖旨是他在位第二年(中國統壹的第二年),也就是1261年公布的,這個碑現在保存的很好。碑文:“皇帝聖旨,元聖旨碑拓,再壹次宣告太清宮屬於皇室...法令:不準使臣馬匹入宮定居,不準百姓種樹,只準與皇族同慶生日...張八鬥還急著保護太清宮,讓方丈們看得更仔細。”
這是忽必烈第壹年稱帝後,第二年再次頒布法令,為太清宮官立碑。忽必烈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也是少數民族的皇帝。他在登基的第壹年和第二年,頒布了兩個關於太清宮的詔令,並立碑,這本身就表明了少數民族元朝統治者對中華文化和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認識,也肯定了老子和太清宮的地位。忽必烈皇帝不僅上書在太清宮豎立兩座紀念碑,還寫了《元世祖聖旨老子贊》壹文,並下令在太清宮立碑。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這座紀念碑已不復存在。幸運的是,全文記載在《光緒鹿邑縣誌》中:
偉大至上,無為自然,自始至終謹小慎微,生於後世。
無聲有光,千古劫,東炫我爹,西化金仙。
百王取之,天下聖信。所有宗教的始祖都是神秘而神秘的。
這兩塊禦碑和忽必烈對老子的頌詞,為後人研究元初太清宮的歷史和沿革提供了第壹手材料,從而成為太清宮歷史上最重要的碑刻之壹。太極殿是老子廟(太清宮)古建築群留下的最重要的建築。太極堂是老子的誕生地,也是世界道教的源頭。司馬遷的《史記》對老子的名字和籍貫有詳細的記載:“老子,本姓黎明二子伯陽,也是楚庫縣李湘曲仁裏人。”老子的出生地在太極堂這個地方。
現存的太極殿是民國二年重建的。是由漢、唐、宋、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築材料建造而成的混合建築。其基礎最早可追溯到漢代,鬥拱多在宋代,正堂在明代。整個太極堂可以形象地概括為漢唐之基,宋之拱,明之檁。宏偉的太清宮被接連不斷的改朝換代的戰爭徹底摧毀和燒毀,只剩下那些無法移動和燒毀的石雕和豪華厚重的建築構件。下壹個朝代進行大規模修繕時,上壹次修建的壹兩件建築材料會作為上壹個朝代的精華保留下來,成為不可磨滅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