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老子所說的“仁”到底是什麽意思?

老子所說的“仁”到底是什麽意思?

淺談老子的“道、德、仁、義、禮”

筆者理解,其實這五個字從抽象到具體,在不同的層面上說明了人們對自然、社會、生活的壹切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如果用現代語言描述,老子的陶靜指的是自然哲學或自然辯證法,而德經指的是歷史哲學或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仁指的是社會管理科學,義指的是道德行為準則,最後的禮是道德行為準則的具體語言。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先德後德,先德後仁,先仁後義,先義後禮”其實是人們認識自然、社會等等的最古老的方式,從古至今很多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社會學家都在不同層次、不同範圍、不同方式表達過。

恐怕沒有人準確而令人信服地描述過老子的生平記錄。老子如何能做出如此完整的描述,實在是壹個難解的謎。在古代,我在社會發展水平的時候,極其有限的信息交流手段估計是非常有限的生活經驗。僅僅憑借這些有限的經驗,對如此宏大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系統做出“寫意”卻相當完整的理解和描述,對我來說實在是難得,或者可以稱之為天才。但也說明人類認識自然,社會可以從有限部分的小世界來描述全局,所以有“窺壹斑而見全豹”的說法。

這裏的“先德後德,先德後仁,先仁後義,先義後禮”的壹般解釋是“先失前者,後有後者”,但筆者認為這種解釋雖然從字面上可以說得通,但整句話的整體意思卻變得相當費解,甚至可能大相徑庭。筆者認為這裏的“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失、失、失,而是轉化、轉化或具體化的意思。事實上,抽象“道”的最高境界是“看不見”和“摸不著”,只能靠直覺去把握,即“道可為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萬物都在進化。然而,“道”無時無處不在,體現在世間萬物的壹切運動形式中。而“道”只有具體化或轉化為“德”,才能是“道”和“名”,也才有更具體的現實意義。如果用現代語言來描述“失德”,那就是說,只有當自然哲學或自然辯證法被明確表述或號召來指導歷史哲學和社會哲學的發展時,它才開始具有更具體的意義,讓更多的人去把握和理解,它才能進壹步體現為“仁”——用現代語言表達的社會管理科學,即“失德而後仁”,從而進壹步使社會組織管理具有實踐性。進壹步說,它是以“仁”(顯然這裏的“仁”與儒家的“仁”是完全不同的)即社會管理的壹般原則為指導的,它體現為“義”——即道德的行為準則,用現代語言來描述,已經成為實用。但是,“代碼”還是有壹定的抽象性或概括性。要使守則在現實社會中被人們充分理解和遵守,還需要進壹步具體化為“禮”——即體現道德行為準則的具體語言和行為表達,這是最實際、最具體的層面。在這個從最高的抽象層次向最低的具體層次轉化的過程中,每下壹個層次都是前壹個層次的具體化,而具體化的結果是前壹個層次看似“消失了”,但其實質內涵卻以下壹個層次的進壹步具體化的形式體現出來,所以是《道德經》中的“先道德後道德,先道德後仁,先仁後義,先義後義”。

筆者認為以上描述只是壹個總結和籠統的描述,是壹個相當理想化和嚴謹的“精致”描述。和所有概念壹樣,它只是壹種以文本形式可視化的思維活動。在實際社會生活中,這種從抽象到具體的轉化必然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就是說,只有具體的、不同的人在具體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實際生活環境中才能實現。

在空間上,具體來說,壹些善於直覺把握和抽象思維的人,可能俗稱為思想家、哲學家,如老子、孔子、馬克思等。壹些善於總結、概括、歸納、表達文字的人,可能是制定綱領、戰略、計劃的理論家、法學家、管理學家,壹些善於斡旋、調解、語言表達、組織指揮的人,可能是社會活動家、政治家等。當然,可能有壹個幾百年壹見的天才可以成為毛澤東那樣的傑出人物,他不僅是壹個思想、理論、哲學家,還是壹個政治領袖、軍事統帥、社會活動家。不同地區、民族或國家的人,思維特征和傾向不同,用不同的語言表達的理論、策略、法律或社會契約也不同。

從時間上來說,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任何人可以活動的空間也是有限的。他們都生活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環境中。可以說,沒有人能在壹生中涵蓋或完成從抽象到具體從思想到實踐的全部工作。所以這種從抽象到具體的各個層面的轉化,肯定會經歷幾代、十幾代甚至更長的傳承和實踐期,而且時間只是壹個方向,每壹代人實際上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如此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繼承、理解和實踐中必然存在各種“扭曲”、“遺忘”、重復和曲折,甚至“誤導”。

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壹切事物都只是不斷變化的物質運動的各種形式,任何固定的影像表現形式都只能是物質運動形式在各種特定時空、特定層次、各種尺度的領域中的相對穩定的表現。所以“道可為道,是非凡的”和“名可名,是非凡的”——即任何可說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任何可名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任何人類的思維活動、意識形態及其語言表達(所謂理論)都只有相對意義,是具體性和壹般性的矛盾統壹。越具體越不籠統。抽象的最高層次是最壹般的,但必須以失去具體性為代價。所以《道德經》這裏所說的“禮”,是指某種道德規範的具體語言和行為不可能是永恒的,而只是某種道德規範在壹定歷史條件下的表現。這種約束人們行為和言語的道德規範如果不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改變,必將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強行維持某種“儀式”,必須以社會動蕩為代價拋棄,也就是,“。

雖然紙和文字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使前人的思想成果得以積累和傳播,後人也可以“以史為鑒”,但前人的任何思想和理論都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產生的,不可能永遠傳播下去。前人的理論可以指明方向但永遠不能預見壹切。也就是老子說的“前知者,道之高明,愚之始也。”正如恩格斯晚年所說,“我們是進化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任何最終的法則強加給人類。對未來社會組織細節的預設看法?妳在這裏連他們的影子都找不到。”也正因為如此,中華文化的復興必須是對傳統文化批判的繼承和揚棄,而絕不能是引經據典、重古輕今的“忠實復古”。

闡述老子天地無情,以萬物為稻草狗/U4 /u4/yule520/default.htm

  • 上一篇:網絡流行語“宅男宅女”是啥意思?
  • 下一篇:自我介紹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