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為統編六下第四單元第11課。本單元課文均為革命歷史文化題材。單元學習目標為“閱讀時,關註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單元目標對文本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執教中,應努力回避對文本內容層面的淺層且耗時費力的教學,著力於“借助文本,體會人物品質”這壹能力的提升。同時,基於文體的獨特性,本案教學時,可以將其當做學生學習“回憶錄”這類特殊文體的樣本,了解文體樣式,探尋寫作密碼,開拓寫作路徑,為課後能夠真實參與回憶錄文體寫作做準備。
此案所敘事件,處於特殊年代,這壹“時間差”給學生的理解造成壹定困難。因此,教學時應特別關註學情,鼓勵事先預習,查找資料。課堂執行中,應讓學生借助查閱的資料,深入文本的細節,了解壹段特殊歷史,認識歷史偉人的革命情懷,受到精神與思想的洗禮。
課堂實錄
壹、漫談回憶
(壹)回憶中國***產黨的創建者
師:讓我們從回憶開始吧。本文所回憶的李大釗,是中國***產黨的創建者之壹。說到那壹段歷史,我們有必要先回憶這些革命先烈,這些帶給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人。請看,他們來了:毛澤東、董必武、李達、李大釗、何叔衡、陳潭秋、周恩來……請記住他們,沒有他們當初的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也沒有我們安穩幸福的生活。
生:匯報搜集的材料,***享信息,牢記人物。
師:我們今天這篇課文,主要是回憶其中壹個人,他叫李大釗。他是中國***產黨的締造者之壹,是學者,是革命家,在我國革命史上享有很高的歷史地位。本文的作者正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來讀壹讀關於她的介紹。
生:(朗讀)1927年4月6日與父親李大釗同時被捕。參加黨的工作後,因病雙目失明,仍堅持出版了整本回憶錄《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單篇回憶錄《十六年前的回憶》寫於1943年,正值李大釗遇難十六周年。
(二)認識回憶錄
師:大家註意到了麽,李星華所寫的回憶中,有成本的,也有單篇的,看來回憶錄的寫作方式大概根據篇幅劃分為幾種?
生:兩種,單篇回憶錄,整本回憶錄。
師:好。什麽叫回憶錄呢?我們先看已經出版的各種回憶錄。有的和世界上發生的大事相關。例如很著名的回憶錄就有《法國大革命史》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國的革命史》也是壹本中國人必讀的回憶錄。歷史總是在重要的節點上勾起人們的回憶和反思。因此,讀這些回憶錄有什麽好處呢?
生:了解歷史。
生:牢記歷史。
師:是的。還有不少名人也寫了回憶錄。比如《泰戈爾回憶錄》《李敖回憶錄》等,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了解名人的成長經歷,汲取成長的養分。普通人也有寫回憶錄的,記載平凡人生的。總之,誰想寫都可以。接下來,誰來概括回憶錄是什麽?
生1:回憶錄就是記載歷史事件的書。
生2:回憶錄就是記載人生的壹部書。
生3:回憶錄就是留下歷史痕跡的壹部書。
……
(三)認識單元學習目標
師:本單元為我們的學習提出了兩個目標,大家看看。
(課件出示)
閱讀時,關註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
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生:(齊讀目標)
師: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要特別關註文中關於李大釗的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李大釗的品質。同時,還要借助資料,深度了解文字中蘊含的意義。
解析:從回憶開始,了解回憶錄。認識文體基本特點是學習文體的首要條件,閱讀教學要有規範的文體意識,讓兒童在學習中真正面向文體,面向文學,面向文化。
二、沈入“十六年前的回憶”
(壹)自由讀,自由生發感受
師:自由讀全文,沈入十六年前的回憶中。特別有感受的地方,做上記號,和同桌分享。
生:(讀書後交流)
生1:我讀到這句話,很有感受。“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裏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麽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裏,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父親非常繁忙,工作辛苦,也很危險。
生2:“這是我的妻子。”他指著母親說。接著他又指了壹下我和妹妹,“這是我的兩個女孩子。”父親接著說∶“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麽也不懂。壹切都跟她們沒有關系。”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我感受到李大釗對家人的關懷、愛護,不希望他們因為自己而受到傷害。
生3:我從“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感覺到有點不對勁。
生4: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可以感覺到父親受了迫害。
……
(二)教讀,理性欣賞文本
師:好的回憶錄寫作有個三親原則:親見,親聞,親歷。李星華和李大釗同時被捕,這三親都經歷了,有了非常紮實穩固的寫作基礎。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回憶錄是清晰的,完整的,也是真實的。這也是我們今天欣賞這單篇回憶錄的要點,看看細節是否清晰,故事情節是否完整,革命者的氣節展示是否真實。先看第壹個關鍵詞:清晰。請看要求
(課件出示)
1.快速瀏覽,標註,感覺“恍如昨日”的清晰細節。
2.分享朗讀,朗讀,帶讀者親臨現場,親聞細節。
生:(讀後交流)
生1:這段話讓我感覺作者的回憶很清晰:“可怕的壹天果然來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換上了新夾衣,母親帶她到娛樂場去散步了。父親在裏間屋裏寫字,我坐在外間的長木椅上看報。”作者連時間都記得清清楚楚的。而且家人在做什麽也說得很清楚。
生2:作者回憶了父親說的的話,比如: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妳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妳要知道現在是什麽時候,這裏的工作多麽重要。我哪能離開呢?”說什麽都能回憶出來,說明回憶很清晰。
生3:我看到這段話“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裏取出壹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我緊跟在他身後,走出院子,暫時躲在壹間僻靜的小屋裏。”關於父親的動作,回憶得很清晰。
生4:作者也清晰地回憶了敵人的樣子。比如這句:那個滿臉橫肉的便衣偵探指著父親。
生5:還有這句“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壹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沈著。他的心被壹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父親的神態回憶得很清晰。
……
師:請看摘自《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壹書中的部分,李星華的回憶從來都是如此的清晰。具體的事件,具體的感受,具體的話語,讓人感覺就在現場。清晰的細節,就是好的回憶錄的標誌之壹。
(課件出示)
傍晚,父親教我們唱《國際歌》。我們專心致誌地學唱,父親壹遍又壹遍地教。他的聲音低沈有力。父親還給我們講解了歌詞的意思。我印象最深的是:
“不要說我們壹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
“勞動者現在沒吃沒喝,受苦受罪,將來覺悟了,翻了身,就是世界的主人。那些不勞動、只知道享受的人,是剝削別人的寄生蟲。”
(李星華《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144頁,有刪改)
師:接下來再來關註回憶錄中情節的完整問題。請看要求:
(課件出示)
1.發現“故事碎片”。整篇中讀到哪些“小故事”?
2.探究“串聯方法”。此篇中碎片串聯的三種方法。①首尾呼應 ②時間線索 ③“我”的在場。
生:(讀後交流)
生1:我讀到父親整理文件的小故事。
生2:我讀到父親保護家人的小故事。
生3:我讀到父親在法庭上和敵人鬥爭的小故事。
生4:我讀到李星華在法庭上機智勇敢的小故事。
生5:我讀到父親不肯轉移的小故事。
……
師:這些故事不是零散的散布文中,李星華用了三種方法串聯。其中第壹種“首尾呼應”和第二種“時間線索”,壹說到名稱大家就很熟悉,再配合文本壹看就知道,我們就不討論了。重點看老師提出的第三種“我”的在場。我事先做了統計,本文***1826字;32段;卻有53個“我”。請問,既然是回憶父親李大釗,可是寫了這麽多的“我”,有什麽用呢?
生1:讓人感覺真實,因為我在場,寫的就是看見的。
生2:用“我”作為線索,串聯全文。
生3:我還可以評價,讓回憶好像正在發生。
生4:我和父親對話,讓父親的形象也變得生動了。
……
師:看來,我的在場讓回憶變得真實可信,也串聯起壹個個小故事,真是管用的好辦法。最後來看看李星華是如何在本文中表現李大釗的革命氣節的吧。請大家檢索課文8至17自然段,標註帶“槍”的五處內容。
生:(檢索,標註)
師:請大家思考,敵人這裏是“壹陣尖銳槍聲”“每人壹把手槍”“奪過父親的槍”。而李大釗卻只是“壹把閃亮的小手槍”。妳覺得李星華寫軍閥與父親持“槍”對峙的細節,表現李大釗的何種氣節?
(課件展示)
◆短短的壹段新聞還沒看完,就聽見啪,啪……幾聲尖銳的槍聲,接著是壹陣紛亂的喊叫。
◆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裏取出壹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
◆他們每人拿著壹把手槍,槍口對著父親和我。
◆偵探冷笑著,又吩咐他手下的那壹夥,“看好,別讓他自殺,先把手槍奪過來!”
◆他們奪下了父親的手槍,把父親全身搜了壹遍。
生:我覺得李大釗取出手槍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在萬不得已的時候自殺!
師:妳是如何作出這樣的判斷的?
生1:他早就聽到外面的嘈雜聲,槍聲,敵眾我寡,此時硬拼是無濟於事的。
生2:敵人每人壹把手槍,而父親只是壹只閃亮的小手槍,武力反抗是沒有結果的。
生3:父親的小手槍擦得閃亮,說明父親早有準備英勇就義。
生4:從敵人的奪槍言行中也能感受到。
……
師:分析得好。此時,妳是否更加欽佩李大釗了?
生:是的,他有壹種對革命事業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精神。
師:中國有氣節的人都是視死如歸的。老子說:名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李大釗真是鐵骨錚錚的好男兒。讓我們再還原壹段歷史吧。想壹想,這麽壹段有力的歷史資料,為什麽不在這篇文章中出現?
(課件出示)
李大釗4月6日被捕,4月28日與其他20位革命者被軍閥張作霖秘密絞殺,年僅38歲。其間敵人許諾高官厚祿,他不動搖;施電椅、老虎凳、拔指甲等酷刑,他沒有泄密。李大釗說:“大丈夫生於世間,斷頭流血也要保持氣節!”
《國民日報》:受刑時,每人約十八分。
《北洋畫報》:李大釗二十分鐘始絕。
目擊者:李大釗受刑三次,四十分鐘。
生1:因為當時李星華沒有在場。
生2:因為當時李星華不知道這些,她只寫自己親聞,親見,親歷的。
師:是,這就是李星華這篇回憶錄最可貴的真實。現在,妳了解了這段歷史,妳會有什麽變化呢?對今天的幸福生活,對將來的打算?
生1:我會更加珍惜。
生2:我也想走走紅色之旅,看看革命故事。
生3:我想多讀讀壹些革命回憶錄。
生4:我要多讀歷史,了解歷史。
……
師:妳會不會對這壹批人多分崇敬,他們叫革命老兵。
生:會。
師:妳會不會對侵華歷史,日本教科書事件多壹份關註?
生:會。
師:好,還給歷史壹些真實,讓今天的人們更加清醒。
(三)總結梳理
師:今天,我們欣賞了這篇回憶錄,同時也記住了寫回憶錄的壹些方法。大家壹起回憶——
生:(借助板書總結梳理學到的知識要點)
師:其實,當我們知道回憶錄寫作要點,知道如何欣賞壹部回憶錄,知道了回憶錄寫作的難點時,真是壹種比閱讀壹兩篇回憶錄更大的收獲。因為這叫得其法。學習,最為可貴的就是得法。
解析:本環節安排自由讀,教讀,讀後梳理總結三個環節。兒童在自由讀的環節產生初淺,寬泛的認識,形成初步感受;教讀中運用方法檢驗,對照,辨析,深度研讀文本,對之前形成的感受進行再加工;總結梳理環節則是應有的歸納整理,總結收藏,讓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能有所得,能有“帶得走”的收獲。
三、跳出文本去實踐
師:有了方法,就去實踐吧。同學們可以寫哪些回憶錄?
生:校園生活回憶錄。
生:童年回憶錄。
師:我還給大家找了兩幅圖,教大家如何為他人寫回憶錄。請看:
(課件出示)
師:請跟著圖,自己選擇好需要寫的人或者事,按部就班去實踐吧。祝妳好運,祝福妳的回憶錄早日誕生。
專家點評
何捷老師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壹課,既是對單元語文要素的創造性落實,也是對單元人文主題的創新性弘揚,大氣不失精致,理性又有激情,給人以知識的力量,也給人以精神的陶冶。
此課其實是有三條教學線索交織而成。第壹條,將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貫穿始終——“由外貌、神態和言行體會人物品質;借助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第二條,將單元人文主題的弘揚貫穿始終——“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跡,弘揚先烈的革命精神”;第三條,將“回憶錄”這壹文體知識的習得貫穿始終——“親見、親聞、親歷;清晰、真實、完整;情節、細節、氣節”。
執教者的高明與獨到之處在於,壹是有意回避拿常態的第壹條或者第二條作為教學主線,而是以陌生化的鮮為人知的第三條作為教學主線;二是三條線索的展開過程並非各自獨立、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以第三條主線為核心將其余兩條線索有機地整合在壹起,擰成壹股飽滿有力的教學脈絡。這樣設計的好處,在於融***性任務與個性目標中,既彰顯了文本作為“這壹篇”的獨特品質與意義,又有機地完成了文本作為“這壹類”的***同任務與使命。
以文體意識的喚醒與文體知識的習得作為教學主線,是本課的最大亮點。執教者通過“自讀,對回憶錄形成初步感受”“教讀,在深入研讀中體察回憶錄的特征”“理讀,借助板書整理回憶錄要點”等環節,引導學生親歷回憶錄學習的整個過程,形成親身的知識體驗,獲得親切的知識建構,最終使學生對回憶錄的閱讀與寫作有壹種“帶得走”的收獲。
圍繞主線的逐步展開,有關單元語文要素和單元人文主題這兩條線索也得到了有機的落實與融合。在品讀回憶錄細節的清晰性的過程中,外貌、神態、言行等細節的清晰性充分呈現,對革命先烈李大釗這壹人物氣節的把握就有了紮實、充分的依據;兩段文獻資料的引入,既強化了學生對回憶錄清晰性這壹特征的認知,又深化了“我”的在場與真實性這壹特征的把握。單元語文要素,水乳交融壹般落在了文體這條教學主線上。同樣,在文體主線的展開過程中,學生不斷感受著先烈的革命信仰與革命氣節,潤物無聲壹般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浸潤與陶冶。單元人文主題,與文體教學這條主線渾然壹體。
(王崧舟? 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