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年壹度的安苗節,讓世人知道上莊是座把徽州傳統民俗保存非常好的古鎮。而歷代輩出的名人們則讓世人知道上莊是壹座久負盛名的 歷史 文化古鎮,胡適和胡開文是眾多名人中的兩位。胡適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是他把中國文化史推到壹個新的臺階。同時,他也開創了壹種全新的飲食文化理念——傳播,而詮釋“傳播”這種理念的代表菜肴便是他家鄉上莊鎮的“胡適壹品鍋”。
胡適傳播飲食文化的主要媒介,便是“胡適壹品鍋”。生於上莊鎮的胡適年少時期便去往美國讀書。從美國留學回來後,他在北京大學做教授,後來又被任為北大校長。胡適好客,定居北京後,朋友們經常去他家吃飯。胡適待客多是家鄉的徽菜,其中壹品鍋便是主打菜肴,每次尚未動箸,他必先行誇贊說:“此菜是我的家鄉菜,地道的家鄉味,美味無比,務必請諸君賞光品嘗。”
在胡適的大力推廣和傳播下,北京乃至各地都知道安徽上莊有壹道美味的壹品鍋,大家談論這道菜時,都說“胡適家的壹品鍋”,久而久之,上莊的 美食 “壹品鍋”便被稱之為“胡適壹品鍋”。後來,胡適做了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搬去美國居住。在那裏,胡適宴請的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每次宴請賓客,他都會親自下廚做這道菜請客人品嘗,並自豪地告訴賓客:“這是地道的中國菜,徽菜,胡適壹品鍋。”
美味的壹品鍋很快便征服了來客們的味蕾,中國安徽有壹道美味的“胡適壹品鍋”也因此而傳遍世界各地。“胡適壹品鍋”名揚海外,是胡適先生把“傳播”納入到飲食文化,開創全新飲食文化理念的成功證明。胡適之所以選擇“胡適壹品鍋”為主體傳播和推廣,是因為在這道菜裏,凝聚著他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
身為上莊人,胡適小時候就酷愛吃“壹品鍋”,母親經常給他做。長大後離開家鄉和母親,他便把對家鄉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濃縮在這道菜裏面。據傳每次胡適心情煩亂之時,他便會進廚房做這道菜。菜肴散發出熟悉的香氣讓他仿佛回到家鄉,回到母親的身邊,所有的煩惱都會在這份香味中消散,他的心也會變得平和下來。
有時候,壹道食物對於我們來說,並不只是滿足味蕾的工具,還是精神的寄托。胡適壹品鍋的前身是“壹品鍋”,而 “壹品鍋”的前身則是“大雜燴”。據傳,在乾隆年間的某壹天,乾隆微服私訪到此。被美景所迷的他在山中兜兜轉轉竟忘了時間,等他感覺腹中空空時才發現已經錯過了用餐時間,想要趕回縣城去吃飯已是來不及,於是決定在上莊找壹家農戶吃飯。
上莊人好客,雖然是不認識的外地人,依然熱情地款待。但是窮鄉僻壤能有什麽 美食 ,那家主婦極為聰明,她將家裏所有能吃的東西都拿出來壹層層碼在鍋內蒸熟後端上桌子款待這幾位外鄉客。乾隆皇帝每日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偶爾看到壹種風格不同的菜肴,竟有壹種耳目壹新的感覺。加之他本就餓得饑腸轆轆,人壹旦餓了,就會吃什麽都美味如珍饈,在這壹點上,貴族們與平民無異,所以這頓大雜燴在乾隆看來是美味無比,因此他對這頓飯菜大加贊賞。
他詢問農家主人這道菜叫什麽名字?主人回答說只是壹鍋燴。乾隆乃是壹個雅人,覺得這麽美味的菜肴怎麽能配如此俗氣的名字,於是當場賜名為“壹品鍋”。這三個字猶如壹件黃袍馬褂披在這道尋常佳肴的身上,鄉村家常菜頓時變得高貴起來。久而久之,“壹品鍋”便成了徽菜中的名菜。官家宴席上自然少不了這道菜,就連普通老百姓家,也都把這“壹品鍋”作為款待賓客必不可少的菜肴。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朋友聚會,沒有“壹品鍋”,便不成為宴席。
如果說家常的“大雜燴”搖身變成高貴的“壹品鍋”是乾隆皇帝的功勞,那麽“壹品鍋”變成名揚天下的“胡適壹品鍋”,則是胡適努力推廣和傳播的結果。比起“壹品鍋”來,“胡適壹品鍋”的食材更加高檔豐盛壹些,雞、鴨、火腿、香菇、蛋類等多,層數也多,多為六層、七層,所以算是官府菜。而“壹品鍋”的食材則大多是當地所產的豆腐、菜幹、蘿蔔之類的鄉村野菜,因此算是農家菜,這種“壹品鍋”壹般四層居多,肉類少,層數也少。
後來人們生活富裕了,雞鴨魚肉再也不是吃不起的高價食材了,各家所做的“壹品鍋”內容也就大致相同了,因此上莊的這道菜都統壹稱之為“胡適壹品鍋”。此時各家不再比食材豐盛與否,而是比誰家的味道做得更香更美味。
如今很多徽菜餐廳把胡適壹品鍋作為招牌菜之壹,安徽人家胡適壹品鍋色澤鮮艷,各種豐富的原材料壹層層碼的整整齊齊,葷素俱備、色香味俱佳,在慢火的氤氳中,香氣四溢。純天然食材,傳統烹飪工藝,不由得又增添了幾分鄉情。
此菜四季皆宜,夏季滋補,冬季暖身。特別是隆冬時節,屋外,大雪紛飛,冰天雪地;屋內,熱氣騰騰,親朋團聚,大家聚在壹起,邊吃邊聊,越吃越熱乎,越吃越香,仿佛對來年美好的祈願,也融聚在了在這熱鬧繽紛的胡適壹品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