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鹹豐十年(1860),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占領圓明園。圓明園首席大臣文鳳府投海自盡。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英軍首領艾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沖進圓明園放火。大火肆虐了三天,使圓明園及其附近的清漪園、景明園、景逸園、長春園和海澱鎮燒成了壹片廢墟。安佑宮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這座舉世聞名的森林花園化為廢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國恥辱“火燒圓明園”事件。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海澱區。建於康熙四十八年,由圓明園、長春園、蘄春園組成。清朝的康熙皇帝把這個公園送給了雍正帝,並把它命名為圓明園。歷經150多年的歷史,它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組織了無數的能工巧匠,傾註了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精心將其建成壹座宏偉美麗的離宮。每年夏天,清朝皇帝都來這裏避暑,聽政,處理軍政,所以這裏也被稱為“頤和園”。圓明園規模之大,文物之多,建築規格之高,達到了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頂峰。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物的國家博物館。
據統計,被劫掠的圓明園數量約為654.38+0.5萬件,從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到唐、宋、元、明、清的名家書畫和各種稀世珍寶,應有盡有。英法聯軍掠奪後,用火燒毀了掠奪的證據,使中國無法統計文物的數量和下落。這才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意圖。
掠奪財寶後,為了掩蓋自己十惡不赦的罪行,不惜放火毀跡。也不排除我既然拿不走就寧願毀掉的惡毒變態心理。
這裏先說清楚:圓明園被燒過兩次: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八國聯軍侵華1900。
1860年英軍15000多人,法軍7000人。分別由二進和葛羅率領,於65438年10月6日至65438年10月9日在圓明園進行了劫掠和焚燒。
搶劫是法國人想要帶頭的。
這場火是英國人放的。
1900年,英、法、美、日、德、意、奧、俄,這八個強盜再次聯手搶劫圓明園。
* * *搶劫文物654.38+0.5萬余件,毀壞不計其數。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八大盜再次放火焚燒圓明園。
1火燒圓明園後,清政府計劃重建,但修復了壹部分後,發現工程過於龐大,花費過多,於是無人問津。
圓明園第二次被搶被燒後,地方軍閥和無知的平民,像拾荒者壹樣,把圓明園裏的石頭和泥土全部挖了出來。
所以圓明園的八大盜是合夥殺的。但是他的屍體被當地軍閥和無知的平民瓜分了。
圓明園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建於150年。被英、法、美、德、意、奧、俄、地方割據軍閥、愚昧的平民和晚清政府所謀殺。
初中歷史課本裏,火燒圓明園的歷史老師沒有細說,課本也極不完整,包括後來拍的電影《火燒圓明園》,也有壹部分被莫名其妙地燒掉了。那麽英法聯軍(不管是英法聯軍還是八國聯軍)為什麽要燒圓明園呢?真正的原因是什麽?
後來,壹位參與任務的法國人寫了壹本回憶錄,描述了當時的情景:我們被困在壹個木制的監獄裏,被麻繩捆著,在烈日下暴曬了幾天,沒有水和食物,很多人在高溫下暴死。
這個消息傳到了英國和法國,震驚了全國。英法兩國國民認為中國人首先違反了國際法規和普世價值,於是英法決定不惜燒壹座宮殿來報復,代價就是圓明園。
英國清朝特別官員在火災前在北京貼出告示,告知火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意思是中國人不去,但中國人還是去了。英法聯軍在搶,中國人民在搶自己。太監和奴才也沒閑著,後來盜墓賊進去偷,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破敗景象。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我們可以把英法聯軍燒毀的主要原因列舉如下:
第二:外國人和傳教士受到迫害。朝廷為了壹舉兩得,利用義和團的感情,到處殺洋人和傳教士。各國大臣要求清廷禁絕義和團運動,沒有回應。
第三:租界被襲,大使遇害。義和團在清廷的縱容下,大肆襲擊外國使館租界,德國大使克林頓代表各國前往宰相衙門請求保護,途中被清軍伏擊身亡,成為戰爭的導火索。從此,清廷被迫同時向十壹個國家宣戰。
第四:火燒圓明園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毀滅搶劫的證據。
第五,點燃中國人民的信心,這是最重要的壹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在天津大沽口登陸時慘敗,這是狂妄的英法無法接受的。如果他們再次進入北京,他們不會空手而歸。他們沒有選擇火燒故宮,而是火燒圓明園。因為圓明園在當時是天下萬園之園,代表了清朝封建帝國的壹切權利、地位和財富。中法選擇燒掉這個至高無上的圓明園,也是燒掉了清廷的尊嚴和人民的信心,把妳打得落花流水。
我來回答歷史長河中泛舟的問題。
在近代史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痛苦可能是清朝統治者最難忘的壹幕。千百年來,中國人眼中最神聖的皇權被西方無情地嘲諷。英法聯軍進京,幾千人的軍隊也不能保證北京的安全。如果英法聯軍進入無人區,鹹豐逃到熱河,把國家的心臟留在盟軍手裏,給整個國家的中樞系統帶來沈重的沖擊。對於當時的中國,尤其是對於文人來說,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和大災難。“海國作亂,自古不為人知。明朝有倭寇之警,海國之間無平衡,直犯中國赤縣。”戰爭從廣東開始,蔓延到北京。“蠻夷之氣逼近,壹夜數警,人心惶惑,城內遷者絡繹不絕。所有政府官員都在遠處,十個房間都是空的。”盟軍從安定門進入,“守城,...試圖保衛我們城市上的士兵,我們將奪取我的炮兵陣地,把他們舉到城下,在壕溝裏接受他們。”另外建立了46座野蠻人的雕像。以前北京的景象就像洪水壹樣,什麽都沒有了,給老百姓最猛烈的震撼。
英法聯軍揚言要炮轟北京,摧毀皇宮;隨後他沖進圓明園,這座經營了150多年、融合了中西建築藝術成就、匯聚了古今藝術瑰寶和古籍經典的皇家名園。首先,他掠奪了它,然後放火燒它。他們聲稱“那是皇帝最喜歡的住所,摧毀它不僅是對他感情的致命打擊,也是對他傲慢的沈重打擊。”“我們有必要在附近留下壹個永久的印記,以示我們對清政府的背信棄義和殘酷憤慨,以警示未來。這才是火燒圓明園的真正原因。”圓明園被燒毀了。“這個龐大的帝國突然在自己的灰燼中傾覆了...這似乎只是壹個征兆,也不壹定會成真,因為中國還有時間改過自新,向他們學習如何在當前的危機中保持臣民的穩定,趕上歷史進步的步伐。”
首先是掩蓋銷毀搶劫證明。當時的英法聯軍像強盜壹樣,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地搶劫圓明園。他們洗劫了圓明園裏所有能帶走的財寶。火燒圓明園,既可以掩蓋自己的盜匪行徑,也可以給外界壹個說法。正是為了掩蓋和銷毀劫證,他們選擇了火燒圓明園。
其次,就是逼清朝趕快簽約。戰爭是手段,不是目的。他們出於某種政治和經濟目的發動了這場戰爭。戰爭只是他們達到目的的手段。火燒圓明園可以威懾清朝統治者,打破他們的心理防線,讓他們盡快簽約。
最後,我想壹擊必殺,盡快結束戰爭。當時英法聯軍人數少,又離家遠。起初,清政府可能無法做出反應。但只要清政府回心轉意,不遺余力地扼死他們,即使再厲害,也會深陷泥潭,甚至可能全軍覆沒。所以,不如帶著新的勝利,再放壹把火,顯示他們的強硬,讓清政府更加害怕,自己得到好處,趕緊結束戰爭,全身而退。
在英法的威逼利誘下,鹹豐的弟弟和恭親王從1860壹直留在北京到10。被迫與英法交換《天津條約》的批準文件,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承認《天津條約》完全有效,開放天津為商埠,允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給港英,等等,使西方列強從中國攫取了壹系列新的特權。當消息傳到各省時,全國為之震動。正在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曾國藩“接到恭親王的消息,得知欒玉已出巡熱河。大氣層離首都只有20英裏,他為之落淚。我不知道該怎麽辦。”他的惶恐和困惑足以描述整個國家在這種沖擊下的普遍心態,所以人們悲哀地稱之為“庚申之變”
謝謝妳的關心。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這讓我想起了陳奕迅的歌《紅玫瑰》,裏面有壹句歌詞是這樣說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壹幕不正好對應了英法聯軍“得不到就消滅”的醜惡嘴臉嗎?
說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件事,我不禁想起電影《教父》。這是壹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和阿爾·帕西諾主演的黑幫片。電影改編自馬裏奧·普佐(mario puzo)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壹個以維托·唐·科勒恩(Vito Don Coleon)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歷程。該片以1973獲得第4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柯裏昂家族的故事。在老教父維托·科利昂的帶領下,小兒子邁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成長為教父。至於老教父維多·科利昂,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被當地黑手黨首領唐·喬奇殺死了。在母親的掩護下,經過種種艱難掙紮,他得以逃往美國,成為教父。
而維托的這個故事說明“割草要連根拔起,否則後患無窮。”這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壹樣的。既然他們像土匪壹樣搶了,為什麽不“好人做到底”,壹把火燒了?
畢竟這樣的行為是“短視”的。靠搶奪獲取物質資源的方式畢竟不能長久,因為“誠信”和“文明”的大廈已經建成,違規終將受到懲罰!
掩蓋罪行不可靠。這兩個強盜搶劫了這麽多年,怎麽會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燒圓明園是為了告訴清政府留守人員,他們不會答應所有的條件,然後他們要燒故宮!
清朝衰弱的時候,正是列強劫掠的時候。英法聯軍洗劫燒毀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60,10年6月6日,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西北郊的圓明園,次日攻入圓明園。這個由滿清皇族經營了150多年,擁有無數珍寶的寶庫,在當時就弄瞎了劫匪的眼鏡,隨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搶劫。
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統計有多少珍寶被盜,但我們可以從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吉美博物館、馮丹白鹿宮等的收藏中看到。那至少有近10萬件具有藝術和考古價值的珍寶落入了強盜手中,這還不算英法聯軍士兵搶劫的物品。具體數字無法統計,但絕對是天文數字。
按照劫匪的習慣,放火搶劫是理所當然的。當他們把能搶的都搶了,把不能搶的都砸了,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妥協,掩蓋自己的搶劫罪行,英法聯軍在5438年6月+65438年10月+8月,派出3500名士兵到處放火,圓明園開始滿目瘡痍。大量的圖書資料和所有的亭子都被放火焚燒,數百名太監和宮女死於大火。
英國指揮官恬不知恥地說:這壹舉動(火燒圓明園)將警醒和震撼中國和歐洲,其效果遠遠超出千裏之外的人們的想象。這雖然無恥,但也說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震懾清政府,使其在恐懼中妥協屈服。
果然,就在圓明園失火的時候,留守的恭親王壹心答應了英法聯軍的所有條件和侵略者的所有條件,並很快簽訂了《北京條約》。
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並不以劫匪的惡行為恥,但歸根結底還是滿清的無知與無能。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強不息!秦皇在漢武,誰敢搶?要是他們沒搶別人就好了!
聽說過謀殺和縱火嗎?歷史上西方列強火燒圓明園的性質和殺人放火基本壹致,完全是在毀滅犯罪證據。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時,被雄偉的圓明園蒙蔽了雙眼。驚嘆過後,英法聯軍開始大肆搶劫士兵。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後,英法聯軍也知道洗劫會讓他們飽受詬病。因此,為了掩蓋這次搶劫,英軍首領二進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以掩蓋真相。圓明園大火燃燒了三天,人類歷史上的瑰寶和藝術奇跡之壹的圓明園毀於壹旦。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也被認為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殘酷的暴行。
為什麽會發生火燒圓明園的事情?這還得從落後腐朽的滿清王朝和西方列強的擴張掠奪說起。清朝末年,滿清嚴重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只是壹塊卡在棋盤上的魚,於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對滿清進行掠奪。英國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對清朝進行經濟掠奪,但實際上英清貿易壹直是清朝和英國逆差主導。於是憤怒的英國人幹脆決定用鴉片和武力掠奪滿清。雙方爆發了鴉片戰爭。
第壹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第壹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諸多特權。英國人趁機開始向中國大量傾銷國內過剩產能。嘗到甜頭後,英國等西方列強開始更加肆無忌憚地壓迫滿清政府。被拒絕後,英國等西方列強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當然,妳不用考慮結局。腐朽的滿清王朝再次被英國和其他西方列強打敗。
英國牧師羅伯特·麥基(Robert McGee)用壹種不內疚的語氣寫道,“沒有人離開,沒有房子離開,讓這裏沒有宮殿的痕跡。”現在,讓我們回到北京,我們完成了。“可見英國的奴隸販子和打著領帶的強盜有多無恥。另外,當時圓明園的300名太監、宮女、工匠在安佑宮被活活燒死。這也是因為英法聯軍想毀滅證據。可見英國的奴隸販子有多可惡。
1860年春,格蘭特和蒙托班分別率領英法艦隊到上海集結,隨後他們開始了第三次北上之旅。4月21日,盟軍占領舟山。5月27日,英軍占領大連,6月8日,法軍占領煙臺,封鎖渤海灣。7月19日,盟軍完成了進攻大沽口的最後準備。7月26日,英法艦隊在渤海灣集結後,向北塘進發。7月29日,英法援軍大舉進攻,從北塘登陸,迂回進攻大沽口炮臺。在大沽口擊敗清軍後,北上占領天津。
8月23日,清朝派出的欽差大臣桂良、恒啟與盟軍代表二進媾和,但因駐京部隊問題,和談失敗。恒啟離開天津後,天津的清政府官員全部撤離,天津由華商管理。9月2日,清政府派、奕親王、兵部尚書到通州南張家灣講和。英法提出停戰的主要條件是賠償軍費,先付給兩國三四百萬兩現金;通州守軍撤退後,兩國使節各帶數千人馬進京交換合同,巴夏禮陪同數十人先行入京,視察沿途及京中民房;增加天津為通商口岸,立即開放市場進行貿易。
鹹豐帝覺得停戰條款過於苛刻,認為大臣來京“唯利是圖,不可捉摸”,於是下令桂良等人“斷交”,拒絕了英法提出的要求。9月6日,鹹豐帝頒布上諭,對英法宣戰,包括軍部和王、、綿宇、、段華、。“部長閻誌統壹了軍隊,整頓了師法(旅),並調動了所有的馬步軍去打它。”9月10,三千多盟軍從天津向通州進軍。
鹹豐帝得知英法使節決心去通州,他“決戰”的決心又開始動搖了。他派太子伊和兵部尚書代替為欽差大臣,從通州到天津繼續與英法談判,企圖挽救“傅局”。雙方在通州進行了會談。除了堅持原來的條件外,巴夏禮還增加了諸如交換和約時親自面見皇帝並遞交國書,以及撤走張家灣所有清軍等要求。由於雙方爭執,談判在17上徹底破裂。
巴夏禮然後騎馬走了。僧沁隨後截獲了包括巴夏禮、羅亨利和士兵在內的39人(26名英國人,13名法國人)。9月18日,盟軍先頭部隊從河西事務跨過馬頭,向張家灣附近推進。鹹豐帝再次下令與英法決戰。僧格林沁率領馬步軍在通州等候。與此同時,聯軍先頭部隊在張家灣與清軍交戰,清軍退守八裏橋。
隨後,英法聯軍在華北與清軍主力決戰,包括科爾沁部的桑林沁野戰騎兵、八旗察哈爾、索倫部、從甘肅、陜西調來的漢軍八旗、通州八裏橋的綠營、京津八旗。桑格林欽的軍隊全軍覆沒,在勝保之戰中身負重傷,節節敗退。後來鹹豐帝、皇太後貴妃等人以北狩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莊。
10年10月13日,盟軍從安定門入侵北京。盟軍發現清軍虐待多名英法使節致死,決定報復。僧沁和芮林的士兵相繼退守圓明園,法軍追到圓明園。英法聯軍按計劃沖進圓明園,守園官兵寡不敵眾。英軍司令詹姆斯·霍普·格蘭特批準英軍搶劫破壞公園。65438+10月65438+7月,盟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公園內自由劫掠,盟軍士兵掠奪公園內的財寶和陳設。
據英國官員事後估計,文物和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古董陳設等)的價值。)被掠奪的財物多達600萬英鎊,還有價值連城的珍本書籍、寶塔、瓷器、家具等。因為不知道它們的價值或不便於處理而被銷毀的。巴夏禮壹行被清廷談判人員逮捕的有39人,其中20多人被折磨致死。英國談判全權代表埃爾金八世伯爵為此報仇,下令於65438年6月+10月65438年+10月8日放火焚燒花園,給鹹豐帝壹個教訓。
英國第1步兵師米切爾騎兵團第1師從65438年6月+10月65438+10月8日起在園內各處放火,並派隊燒毀附近的景逸園、景明園、清漪園、長春園等皇家園林。圓明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強烈譴責這壹事件,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據《清稗鈔》記載:
鹹豐庚申十月十六日,英法聯軍抵達天津,文宗住在方園。當他們聽到敵人的消息時,他們急忙把他們的皇後帶到熱河。19日,英國人到圓明園宮門,園林管理大臣文峰不再說話。待敵兵已去,方知漢奸乘虛而入,守禁兵者,皆返家投福海而死。漢奸放火燒宮,洗劫壹空,敵兵尾隨,火三天三夜不熄。
這段話的白話意思是:
鹹豐庚申年十月十六日,英法聯軍到達天津,清文宗正在圓明園居住。他聽說敵人到了通州,就急忙帶著妃子逃到熱河。19日,當英國人到達圓明園時,主管園林的大臣文峰站在門口勸說他們停下來。敵人撤退後,文峰知道奸賊壹定趁亂鬧事,園中侍衛都跑了。四下無人,引馬回園,投福海自盡。後來漢奸放火燒宮,把它搶了,敵兵也在園子裏搶。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
從徐克的這段話來看,火燒圓明園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漢奸。
當時掌管圓明園的大臣自殺了,園內無人看守。這些叛徒趁亂搶劫花園,然後放火燒園。後來英軍也摘下面具,跟風搶園。
長期以來,民間壹直認為當時帶路放火的是龔自珍之子龔肖紅,搶劫的是英法聯軍。
恐怕不完全是真的。
龔只是英國駐滬領事韋德的秘書,長期居住在江浙地區。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作為韋德的秘書,陪他北上。
如果龔負責為盟軍帶路,他不熟悉北京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龔陪同韋德隨英軍前往圓明園,因為後來他作為翻譯陪同韋德參加了與清政府的談判,期間幫助英方刁難清政府代表,並與恭親王發生激烈爭執。
徐克的敘述清楚地表明了兩個問題:
首先,是賣國賊放的火。
第二,搶園的是英國人,法國人沒有參與。
與此同時,另壹位常熟人楊琦在《檀青傳》中記載了圓明園大火:
“漢奸李,引眾軍劫圓明園,珠玉盡矣...朝廷略聞圓明園被毀,禍起李,因治不善下獄,罰其產以贈文峰家。”
光緒年間,謝陽在詹士府總務處、戶部、郵部當醫生,他的記述最接近事實。
由此可見,帶路搶劫的並不是宮,而是這個叫李的奸賊,後來被朝廷處罰,並向文風家繳納了沒收財產的費用。
如果龔涉及縱火和搶劫,恐怕法院事後不會放過他的家人。
沒有國內的賊吸引不了國外的鬼。當時趁亂打劫放火燒園的不止李壹人。也許附近地區的居民或多或少都參與了。
但無論如何,罪魁禍首是英法聯軍,而在本世紀的大案中,英國人是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