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藝表演的基本條件有許多,如服裝、場地、音響、茶器具、茶、輔助器物、水等。下面是我為妳整理的茶道視頻教程,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視頻教程 茶道的流程溫具:用熱水沖淋茶壺,包括壺嘴、壺蓋,同時沖淋茶杯,隨後即將茶壺、茶杯瀝幹。溫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溫度,使茶葉沖泡後溫度相對穩定,不使溫度過快下降,這對較粗老茶葉的沖泡尤為重要。
置茶:按茶壺或茶杯的大小,往泡茶的壺(杯)裏置入壹定數量的茶葉。置入茶葉後,可以觀賞壺(杯)裏的茶葉形狀與顏色。如果妳所用來泡茶的是白色蓋碗,則茶色與白色相映成趣,極具觀賞價值。
沖泡:置茶入壺(杯)後,按照茶與水的比例,將開水沖入壺中。沖水時,除烏龍茶沖水須溢出壺口、壺嘴外,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為宜。如果使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沖泡,可以特別註重欣賞的細嫩的茶葉,沖水也以七八分滿為度。沖水時有?鳳凰三點頭?的講究,就是將水壺下傾上提三次,這既是主人向賓客點頭致意,也能使茶葉和茶水上下翻動,使茶湯濃度壹致。
倒茶:沖泡好的茶應先倒進茶海裏,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品茗杯)中。茶海又稱公道杯,取分茶公道之意。
奉茶:奉茶時,需要用茶盤托著送給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奉茶的時候,主人還須用空余的手做出請茶的姿勢,此時客人可用右手食指和中指並攏彎曲,輕輕敲打桌面,以表謝意。
品茶:茶泡好之後不可急於飲用,而是應該先觀色察形,接著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賞味時,應讓茶湯從舌尖沿舌兩側流到舌根,再回到舌頭,如此反復二三次,以留下茶湯清香甘甜的回味。
茶道的註意事項壹、好茶好水好茶具
俗話說:?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有了好茶葉,更需好水好茶具,才能將其神韻表現淋漓盡致。水最好是純凈水或礦泉水,茶具則?宜陶景瓷?「宜興的陶器(如紫砂壺),景德鎮的瓷器(蓋碗)」為佳。
二、壺型與茶葉投放量
根據喝茶人數選定壺型,根據茶壺的容量確定茶葉的投放量(正常7克~10克)。若茶葉是緊結半球型烏龍,茶葉需占到茶壺容積的1/3?1/4;若茶葉較松散,則需占到壺的壹半。
三、水溫要求
由於烏龍茶包含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質需要在高溫的條件下才能完全發揮出來,所以壹定要用沸水來沖泡。小提示:使用沸水泡制小葉或嫩葉型烏龍茶時,茶湯出水時間務必掌握在20~40秒之間.
四、開湯時間
閩南和臺灣的烏龍茶沖泡時浸泡的時間第壹泡壹般是45秒左右,再次沖泡是60秒左右,之後每次沖泡時間往後稍加數10秒即可。閩北和潮州的烏龍茶開湯時間則要快得多,第壹泡15秒就可以了。小提示:茶葉的開湯時間因個人口味而不同,主要得靠泡茶人自己掌握.
五、沖泡次數
烏龍茶則有?七泡有余香?的說法,方法得當每壺可沖泡七次以上。
茶道的泡茶方法1、煮茶法泡茶。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壹步融合,波滾浪湧,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點茶法泡茶。
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壹體。於是發明壹種工具,稱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水沖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擊,這時水乳交融,浙起沫餑,潘潘然如堆雲積雪。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自然稱為?咬盞?。
3、毛茶法泡茶。
即在茶中加入幹果,直接以熟水點泡,飲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采果,別具佳趣。
4、點花茶法泡茶。
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數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熱茶水氣蒸騰,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5、大眾泡茶發。 此法時清以至現代,為民間廣泛使用,自然為人熟知。不過,中國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區別。由於現代茶的品種五彩繽紛,紅茶、綠茶、花茶,沖泡方法皆不盡相同。大體說,以發茶味,顯其色,不失其香為要旨。濃淡亦隨各地所好。近年來賓館多用袋裝泡茶,發味快,而又避免渣葉入口,也是壹種創造。飲休既是精神活動,也是物質活動。所以茶藝亦不可墨守成規,以為只有繁器古法為美。但無論如何變,總要不失茶的要義,即健康、友信、美韻。因此,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導下,作些改進是應該的。當代生活節律不斷變化,飲茶之法也該越變越合理。法簡易行,但過簡通俗讀物是韻味佳趣。古法不易大眾化,但對現代工業社會過於緊張的生活,卻是種很好的調節。
大眾泡茶發,也叫以釜煮茶湯,湯熟後以瓢分茶,通常壹釜之茶分五碗,分時沫餑要均。宋代用點茶法,可以壹碗壹碗的點;也可以用大湯缽,大茶筅,壹次點就,然後分茶,分茶準則同於唐代。明清以後,直接沖泡為多,壺成為得要茶肯。自泡自吃的小壺固然不光,但更我的是起碼能斟四、五碗的茶壺。所以,這種壺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稱?茶子。五杯至十幾杯巡註幾周不停不撒,民間稱為?關公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