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宿松古代曾出過那些名人.?

宿松古代曾出過那些名人.?

劉汝國

劉汝國(?——1589),字少溪,宿松縣柳坪鄉長溪山人,原籍湖北黃梅,因操石匠手藝,遷居陳漢山區,入宿松籍。

劉汝國生得面目黎黑,身材魁梧,臂力過人,能舉重數百斤,並學得壹身武藝,會舞弄刀、槍、劍、戟,每到壹處,常以獻技和傳授武術聯系群眾,本性豪爽耿直,崇俠尚義,人稱“鐵面太師”。

明神宗在位,政治日趨腐朽,各地豪強爭霸,盜賊蜂起,社會動蕩,民不安寧。

劉汝國常自語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以除暴安民為己任,哪能時刻考慮自己的生計呢?”適有番僧數人遠道來邀,汝國大喜,認為得天有助,遂相約以傳藝為名,走鄉串市,招來群眾,密議相機起事。

神宗萬歷十六年(1588年),歲大旱,民大饑,而官府衙吏和地方豪強狼狽為奸,窮征暴斂,有加無已,汝國挺身而出,率眾造反。

同年夏初四月,黃梅義民梅堂,在蘄春大同組織農民抗糧,汝國應邀同往起事,事發,州府派兵鎮壓,不幸梅堂被捕梟斬於市。

梅的父、女及汝國的妻子,均被株連下獄。

汝國只身逃走太湖深山得脫,後回到宿松,潛伏民間,繼續活動。

入秋,官捕日急,汝國面臨這種險惡的現實,乃約集同黨虞夢新、詹三漢、陶九兒、賈九兒、趙燦等暨各路義民,於十壹月齊聚羅漢尖東麓的長溪山,歃血為盟,以“順天安民,鏟富濟貧”為誓,起事造反,汝國被推為“順天安民王”兼“統兵元帥”。

依山結寨,招來四方義民,***議大事,不壹月,由開始數十人,發展到六七百人,並迅速占領了東起楓香驛、西至黃梅亭前鎮、北至蘄春張家塝等大片土地。

他們還出征英山、潛山、太湖、蘄春、黃梅、湖口各縣。

破城池,剖倉放糧,接濟貧苦農民,各地饑民歡迎義軍。

此事震動京師,詔下兵部急調各路大軍,限期進剿。

十七年(1589年)正月,安慶指揮陳鉞、千戶邦典,從太湖、宿松兵分兩路進剿。

義軍布下疑陣,誘敵深入,壹舉殲敵於陳漢山前,邦典被俘,陳鉞戰死,劉師大捷。

二月,應天巡撫周繼,湖廣巡撫邵陛,江西巡撫莊國楨,奉詔分領各路重兵,聯合進剿,義軍利用山區有利地形,巧與周旋,使敵潰敗告退。

三月,官軍集中主力,分道包抄,義軍避實擊虛,迅速把主力轉移至太宿邊境的柴家山,先後徹底消滅了湖州把總王夢勛,蘄春州判陳策、都司周宏模等股官軍。

四月,官軍增調悍將吳淞總兵陳懋功懋率步炮各營,向柴家山猛撲,血戰經旬,死亡枕藉,汝國身邊只剩幾人,最後轉戰至太湖全堂寺,不幸被俘。

敵許以富貴,誘汝國投降,汝國仰天嘆曰:“朝 *** 敗,天怒人怨,削富濟貧,順天應人,義無反顧,事既不成,死又何憾,不屑富貴餌也”!遂引頸就戮。

事載:《萬歷實錄》、《太湖縣誌》、《宿松縣誌》、《中外歷史年表》、《北京十三陵地下宮殿碑文》。

朱書

朱書(1654——1707),名世文,字字綠,亦名杜溪。

世居宿松碎石鄉朱家大屋。

明末,朱父光陛為避兵亂,挈眷屬,設館授徒於太湖、潛山等縣山區。

1654年,朱書誕生於潛山縣敢山沖。

朱書自幼聰明穎悟,5歲即能口誦《四書》,10歲能背誦許多古典詩文,並深通其中治亂興衰、忠孝大節的道理。

因家庭貧困,常夜燃枯枝照讀,當時鄉人稱他有“匡衡鑿壁”、“董子下帷”的苦讀風。

20歲時(1674年),隨父由潛山遷回故裏(今碎石林塘北莊)定居。

鄉村人看見朱書的文章,稱為“汪洋浩瀚如江河之東沛,不規之繩尺,自入先輩大家之室”。

由於父逝,家境更加困難,為了生計,他在杜溪和嚴恭山設立書館。

31歲那年,在舊縣(今繁昌新港)遇桐城戴名世,互贈詩文,訂為文字交。

33歲時,至皖江應試,與方苞友善,旋以選貢入太學。

當時海內知名人士,雲集京師(今北京),朱書生活儉樸,褐衣布履,樂在其中。

他與方苞、戴名世壹起,專心致力於古、時文的研究。

34歲,在京考授教習,開始漫遊,浮大江,出浦口,走淮南,入畿輔,輾轉於燕、趙、齊、魯等地,後因母逝奔喪,回家住了壹段時間,寫了不少詩文。

38歲時,利用行補官學教習機會,先後以8年時間,歷遊齊、魯、燕、梁、秦、楚、吳、越諸地,寫出《遊歷記》和《杜溪文稿》若幹卷,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戴名世作序在金陵刊稿成書。

朱書晚年,因摯友方、戴力勸,才認真從事時文、科舉。

49歲,復至京師,應順天鄉試,50歲,連中甲乙兩科,康熙四十二年,以殿試二甲四十名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聲譽壹時赫然公卿間。

51歲時,被召入武英殿,纂修《佩文韻府》和《淵鑒類涵》,寫入殿紀事詩四十首,獲禦賜松花崗硯及鹿雉魚等物,他在京三年,起早歇晚,積勞成疾,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十九日在京師逝世,終年54歲,歸葬於故鄉杜溪。

朱書壹生,勤於筆耕、創作頗豐,著有《仙田詩在》、《朱杜溪稿》、《遊歷記》、《怡齋詩文集》、《松鱗堂偶抄》、《寒潭瑣錄》、《評點東萊博義》等。

朱死後不久,受南山文字獄案株連,大部分文稿失傳,現僅存《朱杜溪先生集》、《遊歷記存》、《評點東萊博義》等書。

朱書的才華和文學,受到當時文壇各大家器重和推崇,方苞為朱書撰寫墓表,稱贊他“文章雄健”,戴名世稱他是“才氣橫絕壹世,文章為百世之人”。

朱書在文學上的建樹,不僅為宿松第壹,有的贊曰:“杜溪藝苑精華,博士***推皖北。

”時人每論及桐城文風,都說“朱書、方苞、戴名世堪稱閃耀在清代文壇上空的3顆明星”。

黎宗嶽

黎宗嶽(1876——1915),字嵩祝,名堃甫,宿松縣新興鄉金碧村人。

他出生於壹個知識分子家庭,幼時隨祖父讀書,聰穎過人,善為文,工書法。

17歲入邑庠,19歲以優異成績考入安慶敬敷書院。

當戊戌變法的時候,宗嶽年僅22歲,寫出數萬言的“奏議書”,向朝廷陳述治國的道理,以及應興應革的大事,深獲兩江總督劉坤壹的贊賞。

26歲考取優貢,27歲中副舉,進京捐壹個“內閣中書”閑職。

後來得到肅親王的賞識,提拔他為六品警官兼探訪局長,當時國家多事,有誌之士,傾向革命,紛紛建立秘密組織,旨在推翻清廷,朝廷屢命探訪局羅織罪名,陷害革命誌士。

黎宗嶽對此不滿,便邀集同仁,在京城創辦國報館,以疏通風氣,開化人心,因而遭到權貴妒忌,被革職回家。

34歲時,宣統繼位,黎宗嶽到武漢與黎元洪面晤,提出“國家當務之急,應以創辦實業為先”的主張,並親赴上海籌辦企業,暗中與宋教仁、吳祿貞等秘密聯系準備武昌起義,不到兩年時間,他辦起了擁有股本100余萬元的“國產公司”。

宣統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義,宗嶽籌措巨款,解決了革命軍補給不足的困難。

武昌起義後,黎宗嶽被任命為長江各軍參謀長,指揮東下,連克沿江各城,十月下旬占領九江,迅速成立了駐潯“軍 *** ”,與武漢遙相呼應。

當時清廷兩艘軍艦徘徊於潯陽江面,同僚主張炮擊,宗嶽不同意,獨自乘舟登艦,曉以大義,陳其利害,不費壹兵壹彈,使兩艦官兵欣然歸順。

緊接著,他率領潯軍司令黃煥章直取安慶,迫使安徽巡撫朱家寶放棄抵抗,至江邊投降。

1912年1月,清廷退位,民國成立,黎宗嶽任大通軍 *** 都督。

4月,革命內部不團結,胡萬泰唆使孫毓筠進攻大通,黎不忍同室操戈,毅然解甲,北上京師。

黎宗嶽在北京參加組建“***和黨”,力主民主***和,痛斥袁世凱陰謀篡國、暗殺宋教仁等非法行徑,因而遭到監禁,後經議會聯名保釋。

他復去上海、武漢經營實業,創辦“華年人壽保險公司”、“粵漢鐵路公司”、“九江電燈公司”等民族企業。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復辟稱帝,黎宗嶽在武漢 *** 同誌,組織“***和軍”,準備北伐討袁,計議甫定,因監制炸彈失事,不幸炸傷,經搶救無效,逝年39歲,數日後,袁世凱垮臺,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特對黎宗嶽從優褒恤,表彰其同建***和之功,各省誌士紛紛致電哀悼。

遺體歸葬故裏茅家山。

黎宗嶽,生平智謀出眾,膽略過人,孜孜以國家興亡為己任。

他誌在發展民族經濟,推翻專制,組建***和。

官至都督,從不謀私,身後家貧如洗,不愧為辛亥革命的元老。

方玉珍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這首宿松城鄉婦孺會唱的民歌,為本縣著名采茶戲藝人方玉珍所作。

方玉珍(1869——1920),字雨水,名玉珍。

本縣馬塘鄉桃園村人。

他10歲時在私塾讀了半年書,從小愛唱山歌和采茶戲,記憶力強。

16歲時,因生活所迫,帶領其弟玉新到江西星子縣李河打鐵,晚上便唱采茶戲,深受群眾歡迎。

方玉珍到星子不久,便參加了李河戲班,演唱《韓湘子化齋》、《山伯訪友》、《烏金記》等傳統劇目。

他自己演小生、須生或小醜,其弟演花旦或青衣,兄弟倆經常演“夫妻戲”、“兄妹戲”,巡回獻藝於九江、星子、德安、瑞昌、武寧等地,獲得觀眾好評。

由於他嗓音好,表演逼真,享有“蓋五縣”之美名。

方玉珍不但能唱會演,而且善於取材,自編壹些民歌和小戲,例如《過界嶺》壹戲,就是取材於二郎河附近的壹個故事編成的,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邊姊妹多,不做生活專唱歌”的雅譽。

歌中的“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裏梳頭郎插花”的詞句,蔑視封建禮教,歌頌了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

他的姐妹均因愛唱采茶戲,也先後嫁到二郎河。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方玉珍回到家鄉,收王子林、王國府、朱婆生等10余人為徒弟,教唱采茶戲,還組織戲班到縣城、華陽、石牌、黃梅、九江、彭澤、星子等地演出,也曾獻藝於上海、武漢等埠。

戲迷們只要聽說方玉珍的戲班要到,立即籌錢籌糧,支持演出。

方玉珍晚年還在九江縣的黃老門、蔡家山等處教戲。

1920年12月病逝,享年51歲。

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戲劇藝術。

  • 上一篇:學校關於2022年國慶節放假安排的通知
  • 下一篇:小肚子進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