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
董氏是壹個古老的姓氏。董氏的起源有兩種版本:壹種支持起源很早。相傳黃帝子孫中有壹人,姓蜀安,被封於顓頊(又名郭,今河南唐河縣),稱顓頊安。顓頊的兒子董復為順帝馴化龍,被順帝賜姓董,被任命為氏,封在追川(今山東定陶縣),後代以董為氏。
董姓的另壹個分支出現在周朝。據《西漢史遊紀九篇》和宋代詩人鄧的《古今姓氏辯證法》記載,春秋時期的兩個兒子隨紀氏家族到晉國掌管經書,故又稱東施。這壹時期晉都在姜(今山西翼城東南),所以東施的分支就來自山西翼城。
心有的後裔,晉國的世襲官員是太師。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壹位歷史學家——董虎,他不畏權貴,文筆直爽,被譽為“好史”。董虎的後裔孫東在秦末被項羽封為寨王,都是奴隸(在陜西延安延河東岸),其後人隨後居住在隴西(治縣在甘肅臨洮)。董仲舒是西漢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他的曾孫從廣川遷到隴西,後代遷到河東(治縣在山西夏縣西北)。此外,董氏還分布於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貴州,浙江余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宜川、南陽、開封、富縣、信陽、靈寶等地。至隋唐時期,除上述地區外,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壹些地方也有董的居所。
唐代《元和姓氏纂修》記載東史有隴西、弘農(今河南靈寶)、河東、範陽(今河北涿州)四郡。此外,還有(今山東曹縣)。唐末固始(今河南)董氏,與王超、王為伴。明朝以前,東施已經遍布南方各省。從清朝康熙年間,東施部分人陸續遷居臺灣省,後又有部分人遷居南洋群島和歐美壹些國家和地區。
歷史上有很多姓董的名人,比如西漢哲學家、經學大師董仲舒,廣川人。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先行者。還有董賢,雲陽(今陜西淳化)人,因其美貌受到喪帝的青睞。22歲為官至傅,操縱朝政,其父、弟、嶽父等官至官或官至官。他有財富,是朝廷的貴人。東漢初,陳留秋(今河南淇縣鎮)人董璇,因不服邪,被光武帝稱為“強令”。東漢末年,隴西臨洮(今甘肅省芒縣)人董卓於189年領兵入洛陽,廢幼帝,立狄鹹,逼狄鹹西遷長安,在此成氏,後為王允、呂布所殺。三國時,南郡之江(今湖北)人賀東,曾與諸葛亮壹起輔佐後蜀,為官二十余年。他死時,家裏沒有錢。他的兒子董允當時是黃門侍郎,深受諸葛亮的信任,經常勸諫後者的過失。董楓,後官(今福建福州)人,擅長醫療。他治病不拿錢,治好了就砍杏樹,幾年達到壹萬棵。後人以“杏林”褒揚醫者,就是這個道理。北魏時期,外交官董藩被派往西域。唐朝有宰相董謹和鋼琴家董。五代南唐有壹位著名的畫家董源。東龐兒,遼代農民齊壹的首領。金代戲曲作家董潔源。明代有日本著名插畫家董邦正,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文學家董稱畫家,晚清將軍董福祥。近代有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中國* * *產黨創始人之壹董,有寧都領導人之壹,有解放戰爭戰鬥英雄董存瑞。董氏可謂壹代名士。
在中國人口最多的100個姓氏中,董姓排在第29位。
壹、姓氏的起源
董姓有三個來源:
1,報姓氏。據《元和氏編》、《古今姓氏書辨》等資料,顓頊的後人董復,善飼龍,很得舜帝賞識,於是賜董復為氏,後人也賜董為氏。
2、從官方名稱來說。據《姓氏急記》記載,周朝有壹位醫生,名叫心有,他的二兒子在晉國做官。杜東是晉國的官員,他的後代以東施為官名。
3.其他來源。據《董氏族譜》記載,顓頊帝的後代呂仲有壹子,名神狐,姓董,神狐的後代也有以董為氏的。此外,韓國人也有董姓。
始祖:東孚。顓頊皇帝自己改姓後,廖栓有個兒子叫東孚,非常善於研究龍的習性。於是帝舜任命東府為龍族,專事養龍。在東府的精心馴化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舞蹈。舜帝非常高興,就封董復為鄆川(今山東定陶北)侯,並以董為氏。其後裔以董姓為氏,董府也被尊為董姓始祖。
第二,遷移分布
董姓同宗同源,都是萊文的顓頊帝的後代。據史料記載,董姓的發源地在三個地方: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平原縣。秦漢時期,董氏主要集中在山西、甘肅、河北、河南等地。此外,還有散居在陜西、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余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宜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的董氏族人。後來在不斷繁衍的過程中,甘肅、山東的董姓發展成為當地的貴族世家。在此期間,據史書記載,董氏人口的繁衍和遷徙情況如下:晉國太史氏支後裔昆,被封為翟王,淪為奴隸(今陜西省延安市東延河東岸),後其後裔遷居隴西(今甘肅臨洮);董仲舒是西漢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他的曾孫從廣川遷到隴西,後人遷到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民眾四處流散,大規模南遷。董是從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遷徙過來的。隋唐時期是董氏大繁衍時期,福建、廣東都有董氏回遷人。唐朝時,固始人父子入閩,王潮、入閩,董隨後入閩。宋元時期,金兵進入中原,蒙古軍隊的南遷迫使董再次南遷,董氏宗族此時出現在浙江余杭。明清時期,臺灣省、南洋群島以及歐美壹些國家和地區都有侗族居民,這壹時期的侗族遍布世界各地。今天,董姓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占侗族總人口的31%,雲南、山東、遼寧、浙江、四川、湖北六省占38%,河北是第壹大省,占侗族總人口的11%。董是中國第29大姓,人口眾多,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61%。
第三,歷史名人
董虎:當時被孔子譽為“好歷史”的歷史學家,是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的壹個叫董的名人。
董璇:字,陳留來(今河南杞縣)人,董仲舒五代之孫,東漢著名好官。光武帝為洛陽令時,敢於反驕做民主,京師震動。光武稱之為‘強令’,驕橫貴族也不怕,稱之為‘臥虎藏龍’七十四歲,他死於任上,只有壹張鋪著舊遺骨的床,家裏還有幾顆大麥和壹輛破車。光武帝聽了很難過,說“董璇老實,死了都知道”,就作為大夫的禮物下葬了。
董賢:盛青,雲陽(今陜西淳化)人,西漢賦家。22歲時,受到皇帝艾的寵信,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家世顯赫。
賀東:(?——220)字幼宰,芷江人董掌軍中郎將;我和諸葛亮共事多年,很多建議都被諸葛亮采納了。我當官20多年了。我清正廉潔,深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愛戴。我與少數民族交往,我對我的工作很真誠,我熱愛並相信南方的工作。死的那壹天,家裏沒有財富。諸葛亮稱贊賀東德高節亮:“幼宰之勤,忠報國,可以少亮。”
董雲:(?——246)字秀昭,賀東之子。傳承賀東的氣節,是四川四大英語流派(諸葛亮、董雲、蔣琬、費祎)之壹。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肯定了董允的忠誠和才能,並力勸董允主持“朝政”。董允受命,忠心耿耿,孜孜不倦,對已故領袖的言行盡心盡力。董允的官職為助理將軍、副將軍、秘書長、將軍附二等。武陟,文官,地位顯赫,但為人剛正不阿,治理蜀國成績顯著,深得民心。
董楓:建康董氏始祖董允之孫,遊歷閩中,後居廬山。他是壹代名醫。他治病無利,以至於種杏,日久成杏樹。對於今天的醫學界來說,叫杏林尤雷。
陳棟:(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探花,改迪迪《金殿傳》,形衰實升。累官至軍務尚書、東葛大學士、文華堂大學士(宰相)。他精通軍事,臺省和廓爾喀也以平定著稱。當小沈陽掌權時,他和王傑單獨在壹起。嘉慶皇帝鏟除小沈陽時,他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和父親壹樣,是當時著名的畫家,擅長書法和繪畫。他五次回鄉,生活簡樸,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得鄉鄰稱贊。享年79歲。嘉慶二十三年,回鄉為官,十月病死。父子三代,雖顯赫,但兩袖清風。嘉慶皇帝的悼亡詩裏說,只傳文章給子侄,沒錢買田莊。
董源:(?-962)董源,本名舒達,鐘靈(今江西進賢)人,自稱江南人。五代南唐畫家,曾任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工業景觀尤其擅長江南風光,有西樵、玉浦、周竹襯托。用皮馬推畫風景畫是樸素而天真的。後來,巨然繼承其風格,稱之為“東居”,是五代至北宋之間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他還擅長畫牛、虎和人物。據說,馮延巳曾經把他畫的古代美人誤認為是阻擋宮娥去路的人,不敢去見宮主。
董淮:(?—1262)生於定遠,宋浩洲(今安徽定遠)人,汀芝人,嘉定十六年秀才。為平息常德兵變,解救逃往江北的流民,賈先後走訪了湖北刑獄、枝江太守、潭州等地。他立下赫赫戰功,整肅軍紀,加強訓練。六年(1246)被任命為廣西的轉運判官,同時還被任命為階下囚,幫助西南少數民族,並與交趾建立友好貿易關系。保祐擔任右丞相、唐朝使節三年(1255)。他把整頓大綱、改革舊制度、報效國家作為當務之急,什麽都說,得罪了很多大臣,所以很多人眼紅。次年,他前往朝臣丁大全,在湖州南潯避難。宣儀在臨安的東曉宮晉升為關文殿大學士,隱居在阜陽北郊伯陽湖董家巷。他的兒子,李東,是宋朝的女婿,在元朝做得很出色。如今,他的後代大多定居在浙江富陽北部山區。有的定居江蘇丹陽。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經學大師。漢武帝引用了壹個好文學的人。他基於“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之後的兩千多年,儒家是封建社會正統的先行者。其學以儒家宗法為核心,夾雜陰陽五行學說,集神權、君權、宗法、夫權於壹體,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了“天人合壹”論和“三綱五常”論。
董小宛:著名才女,秦淮河“八大名妓”之壹。她長得很帥,擅長書法和繪畫,而且了解詩歌的歷史。後來,她嫁給了清代著名作家毛象做妾。
董邦達:(1696—1769),浙江富陽人,因政績突出,升任工部尚書兼禮部尚書。他也是壹位著名的畫家,以擅長畫風景畫而聞名。他的畫豐富典雅,他的繪畫藝術在北京很有名氣。乾隆皇帝專門任命他主持皇家畫院,他被稱為清畫十哲之壹。他是繼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後,東施又壹大畫家,合稱三大導演。他與曹雪芹關系密切,曾為他的《南北風箏考註》作序。享年74歲。
董尊輝:(926—981)涿州範陽(今河北涿縣)人。武功絕活,能強能打。後漢時隨父宗本從契丹南下至劉知遠。第二周,從世宗攻北漢、後蜀、南唐,為蕭武指揮建功。宋初,毛又起用之,從慕容平利君、甘德六年(968年)授其為遠軍都督。唐太宗主政陵州巡察時,在(金為遠軍都督,今轄甘肅環縣)待了十四年,團結各族首領,使他們能守邊無物,可攻可守。
董其昌出生在松江(今松江)華亭。明朝萬歷十七年,進士,為官。他既不強大也不自私。從庶吉士、翰林,編修官員到禮部尚書,又被太傅太子任命為官員。他已經83歲了。他是明代著名的畫家,以他為代表的華亭派對山水畫影響很大。他是書畫創作、收藏和鑒賞的大師。也有很多關於書畫的理論著作。他的畫風自成壹派:柔中有勁,靈中有變,層次分明,濃淡淡雅,以質樸無華取勝。他還以篆刻和書法的獨特技巧而聞名。
金代戲劇家董潔媛。他寫了唐代元稹的《鶯鶯傳》,為元代文學家王實甫寫《西廂記》準備了條件。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縣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將領之壹,寧都齊壹領導人之壹。1923保定軍校畢業,曾任國民黨軍26路軍73旅旅長。1931年65438+2月,趙博生率部在寧都發動齊壹,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軍第五軍副軍長兼第十三軍軍長,後任紅軍第五軍團長。1932加入中國* * *產黨,1934參與25000。1937 65438+10月20日在甘肅高泰與國民黨軍隊戰鬥中犧牲。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懷來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英雄。1945年加入八路軍,多次立功受獎。1946加入中國制片人黨。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熱河的戰鬥中,為炸碉堡獻出了生命。朱德為他題詞:“為國捐軀,永垂不朽”。
第四,縣廳編號
王俊1
隴西縣:戰國秦趙浩棋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建縣,治於滴道(今甘肅臨洮南)。西漢相當於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遊、巫山以西的渭河上遊、禮縣以北的西漢上遊和天山城東部。三國時,魏開始統治(今甘肅省西南部)。北魏的時候,離隴西縣挺近的。
尹姬郡:漢景帝第六年(公元前144),梁分州,後改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它靠近山東菏澤,南至定陶,北至蒲城。
2.大廳號
支筆堂,石梁堂:春秋時期,董虎是晉國的歷史學家。他實事求是地寫歷史,保持真實,不懼怕權力。晉靈公被殺,董虎在史書上寫道:“趙盾殺了他的國王。”孔子稱贊他是“好歷史”。
此外,《東史》中的主要大殿名有“乾隆殿”、“龍禧殿”、“唐正壹”、“三策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