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房子
原文
仁謙斥藏
後周薛仁謙、謹厚廉恪。初隨莊宗入汴。有舊第、為梁朝六宅使李賓所據。後賓遠適。而仁謙復得其第。或告雲。賓之家屬。厚藏金帛在其第內。仁謙立命賓親族。盡出所藏而後入。論者美之。後封侯。卒年七十八。
許止凈曰。人占其宅。而厚藏金帛。迨至物歸原主之時。人豈不謂之因果循環。分所應得耶。然此卽左傳所謂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仁謙盡出所藏而後入。令怙勢貪財者。慚愧無地。宜天報之厚也。
白話解釋
五代時候。後周朝有壹個人。姓薛名字就叫仁謙。他的為人謹慎忠厚。清廉恭敬。起初時候。跟了莊宗皇帝到汴州地方去。薛仁謙的舊房子。就給後梁朝的六宅使姓李名叫賓的占據了。後來李賓到遠地方去了。恰巧薛仁謙仍舊得到了那所房子。有人對薛仁謙說。李賓的家小。在那所房子裏面。藏著金銀布帛很多。薛仁謙聽了。就立刻差了人去、叫李賓的親戚和自族來。把以前李賓藏著的東西。盡數都取了出去。然後才進去居住。輿論上都很稱美他。後來薛仁謙封了侯爵。死的時候。他的年紀已經七十八歲了。
2. 皰丁解牛文言文的翻譯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麽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麽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妳解牛的)技術怎麽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壹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裏看到的是壹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壹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麽樣去解)。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壹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壹樣);技術壹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壹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麽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壹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麽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壹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裏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壹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壹聲,牛的骨和肉壹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壹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幹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廚師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3. 古文《司馬芝傳》的翻譯參考譯文
司馬芝,字子華,河內郡溫縣人。年輕時是壹個讀書人,到荊州躲避戰亂,在魯陽山裏遇到強盜。同行的人們都丟下年老體弱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馬芝壹個人坐在那裏守護老母親。強盜來來到後,用刀對著司馬芝。司馬芝叩頭說道:“我的母親年紀很大了,(她的養老送終問題)只能拜托諸位了。”強盜們說:“這是個孝子啊!殺他不仁義。”司馬芝於是能免於被殺,用小車把母親推走了。司馬芝在南方住了十幾年,親自耕種,恪守禮義節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荊州,任命司馬芝作菅縣長。當時天下政權剛剛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劉節是舊日的大家族子弟,為人豪爽俠義,擁有壹千多位賓客,外出就做盜賊,回到官署裏則擾亂吏治。不久,司馬芝派遣劉節的門客王同等人去當兵。掾史拒絕,稟告說:“劉節家裏從來就沒有派人服過徭役,如果他們到時把人藏起來,您壹定要為滯留誤期而負責的。”司馬芝不答應,給劉節寫了封信說:“您是這裏的大家族,又是郡裏的左右手,而您的賓客經常不服勞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懷怨恨和不滿,有些流言已經被上級聽到。現在征發王同等人去當兵,希望您能按時派遣他出發。”士兵們已經在郡裏集結了,但劉節把王同等人藏了起來,還乘機讓郡督郵以征兵為借口去訛詐責問縣裏。縣裏的掾史沒有辦法,請求讓自己代替王同去當兵。司馬芝就派人騎快馬把壹封信送到郡城濟南,信上說細列舉了劉節的罪狀。太守郝光歷來敬重信任司馬芝,當即下令讓劉節代替王同去當兵,青州人稱司馬芝“能讓郡主簿去當兵”。
後來司馬芝升作廣平縣令。征虜將軍劉勛,地位尊貴,受寵驕橫。他又是司馬芝原來所在郡裏的將軍。劉勛賓客和子弟們在司馬芝的管界內多次犯法。劉勛給司馬芝寫信,不署上姓名,卻在信中多次囑托司馬芝幫忙。司馬芝沒有給他回信,壹概按照法律處理。以後劉勛由於行為不軌被誅殺,與劉勛交往並有關聯的人全都獲罪,而司馬芝卻因為不徇私而被人們稱道。
黃初年間,司馬芝被調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強,扶持貧弱,私下請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宮中太監想托司馬芝辦事,又不敢開口講,就通司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傳話。董昭也害怕司馬芝,沒有替他傳話。司馬芝給下屬官員們規定教令,說:“君王能夠設立法令,卻不能讓吏員們壹定不違犯法令。吏員們能觸犯教令,卻不能讓君主始終不知道。設立了法令卻有人違犯,這是君主的不足,官吏們觸犯了教令讓君主知道後,就是官吏們的災禍了。君主在上面有劣政,官吏們在下面造成災禍,這是政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大家能不以此自勉嗎?”於是他下屬的官吏們沒有不以此勉勵自己的。
後來,司馬芝任大司農。司馬芝上奏說:“王者的治國方法,崇尚農耕本業,抑制商販這些末梢的行業,發展農業,重視糧食。現在吳、蜀兩地的賊人還沒有被消滅,戰爭不斷,國家最重要的事務就是儲備糧食和布帛。我認為要專門把農耕蠶桑當作要事,從國家大業考慮,這樣才是方便有利的。”魏明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司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潔方正自矜。他和賓客們談話時,有不同意的,就當面指出他們的錯誤,回來後也不會說什麽不同的話。司馬芝在任職期間死去,家裏沒有壹點多余的財產。自從魏國建立以來到現在,歷任河南府尹中沒有壹個人能比得上他。
4. 文言文擴展閱讀《曳尾塗中》的答案原文: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譯文:
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壹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呢?”
兩個大夫說:“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
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裏搖尾巴。”
5. 羅紹威 文言文全篇翻譯羅紹威,魏州貴鄉人。
父親羅弘信,本名羅宗弁,開頭做馬牧監,服事節度使樂彥貞。光啟末年,樂彥貞的兒子樂從訓驕橫太盛,招聚兵馬,想誅滅魏州牙軍。
牙軍大怒,聚集吶喊攻打他,樂從訓出逃據守相州。牙軍廢除樂彥貞,囚禁在龍興寺,逼著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殺死了他,推舉小校趙文建任留後。
此前,羅弘信自己說,在居住的地方遇見壹位白胡須的老頭,對他說:“妳將成為壹方土地的主人。”這樣做夢遇見了兩次,內心覺得怪異。
不久趙文建與軍心不協,牙軍們相聚呼喊說“:誰願做節度使?”羅弘信立即應聲回答說“:白須老頭早就告訴我,可以做妳們的君長。”唐朝文德元年(888)四月,牙軍們推舉羅弘信為魏州留後。
朝廷聞訊,就正式授給他節旄。 乾寧年間,太祖急攻兗州、鄆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這時李克用派大將李存信領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駐在莘縣。
李存信帶兵沒有法度,不斷征取魏州的牛馬,羅弘信對此不平。太祖乘機派使者對羅弘信說“:太原晉人誌在吞並河朔,當回師之日,貴道就很可憂慮了。”
羅弘信便感到害怕,於是與太祖結好,又出兵三萬人攻打李存信,打敗了他。不久,李克用領兵攻打魏州,紮營於觀音門外,魏州所屬城邑多被晉軍攻占。
太祖派葛從周援救羅弘信,在洹水與晉軍交戰,活捉了李克用的兒子落落獻上,太祖令將落落送給羅弘信,羅弘信殺了他,晉軍才退。這時太祖正在圖取兗州、鄆州,擔心羅弘信背離自己,每年歲時節日都送給他財物,必定言辭謙卑、禮物豐盛。
羅弘信每有回禮,太祖必當著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說:“六兄是比我年紀大壹倍的兄長,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鄰邦的禮儀看待。”所以羅弘信以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後來羅弘信歷官至檢校太尉,被封為臨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羅紹威繼承父親的職位自稱魏州留後,朝廷也就順便任命他,接著正式授與他旄節斧鉞,加封為檢校太尉、兼侍中,封為長沙郡王。唐昭宗東遷洛陽,太祖命各道營修洛邑,羅紹威單獨營修太廟,詔令加封他為守侍中,進封為鄴王。
當初,至德年間,田承嗣盜取占據相、魏、澶、博、衛、貝等六州,招募軍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稱為“牙軍”,都供給豐厚的賞賜,使牙軍不勝驕寵。年代久遠,父子相承,親戚黨徒交結牢固,那兇暴的人,強取豪奪,違犯法令,官員不能制止。
牙軍們隨便變換主帥,就像兒戲,從田氏以後,近二百年,主帥的廢立,全出於牙軍之手,如史憲誠、何全白臯、韓君雄、樂彥貞,都是他們擁立的,對他們的優待獎賞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誅。羅紹威苦於牙軍以往形成的弊病,雖以財貨收買姑息遷就,但內心不滿他們。
羅紹威繼承父職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劉仁恭擁兵十萬圖謀擾亂河朔,進攻占領貝州,長驅直攻魏州。羅紹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駐在洹水,葛從周自邢州、氵名州領軍進入魏州,燕軍將領劉守文、單可及與太祖的軍隊在內黃交戰,燕軍大敗,太祖的軍隊乘勝追擊。
遇上葛從周也出軍掩擊,又打敗燕軍。斬首三萬余級。
三年,羅紹威派使者與太祖會合軍隊,壹同進攻滄州以回報太祖。從此羅紹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為仰慕並依附於他。
羅紹威眼見唐朝國運衰落,群雄交相作亂,太祖兵力強於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禪代帝的意圖,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結他,成就他的事業,又經常擔心牙軍發生變亂,內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無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謀變,羅紹威更加害怕,於是定計除掉牙軍,派使者告訴太祖請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應了他,派李思安會同魏博鎮軍隊再次攻打滄州。在這以前,安陽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機派遣長直軍校馬嗣勛挑選士兵壹千人,將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輿擡入魏州,說是贊助安陽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親自領軍渡過黃河,聲稱到滄州、景州視察行營,牙軍很懷疑他的行動。這月十六日,羅紹威率領數百家奴門客與馬嗣勛***同攻打牙軍,當時住在牙城的壹千多牙軍,到天亮時全被誅殺,***八千家,都被滅了族,州城為之壹空。
第二天,太祖從內黃奔到鄴州。當時魏軍二萬,正與朝廷軍隊壹同包圍滄州,聽到魏州城中發生事變,魏軍於是擁著大將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內,皆為勁敵,太祖派眾將分兵征討他們,半年才平定。
從此羅紹威雖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軍,然而立刻又後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幾個月,又發生浮陽戰役,羅紹威飛車饋送運輸軍需,從鄴都到長蘆五百裏,車軌交疊,不絕於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帥府,沿路設置亭候,供應牲牢、酒備、軍幕、什器,太祖上下全軍幾十萬人,所用軍需都不缺少。到太祖從長蘆回來,再次經過魏州時,羅紹威乘機對太祖說“:..州、岐下、太原終有狂妄詭密的意圖,各以復興唐朝王室為名,大王應當自己奪取國家政權,以斷絕別人的企圖,上天賜與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議的。”
太祖深深感謝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羅紹威為守太傅、兼中書令,賜與扶天啟運竭節功臣名號。
禦駕將進洛陽時,羅紹威奉詔令重修五鳳樓、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當時所有,而建築忽然。
6. 初中文言文王守壹的翻譯及習題答案王守壹
唐朝貞觀初年,洛陽城有個平民百姓叫王守壹,自稱是終南山人,經常背著個大壺賣藥,有人求他買藥買不到的,必然病重而死;如果他急忙趕著沒病的人送給他藥,這人十天後必定染上重病。有個叫柳信的,祖祖輩輩住在洛陽,他家有萬貫財產,卻只有壹個兒子。兒子成年後,忽然在眉頭生出個肉塊。多次讓人治療,肉塊也不能除掉,聽說有這麽個王守壹,他便親自登門祈求,請到家裏後,便叫出兒子讓他看。王守壹先點上香,叫人擺上酒肴果脯,就像祭奠什麽壹樣,然後才從藥壺裏取出壹丸藥。用嘴嚼壹嚼攤敷在肉塊上,又叫擺上酒肉筵席。不多時,肉塊破了,有壹條小蛇露出來掉在地上,長約五寸,五彩斑斕,漸漸長到壹丈左右長。王守壹把筵席上擺的酒喝光了,對著蛇呵叱壹聲,那條蛇便騰空躍起,頓見雲露繚繞天色昏暗。王守壹忻然自得地騎著蛇飛去,不知飛到了什麽地方 左宗棠大腹便便,茶余飯後,也總喜歡捧著自己的肚皮說:“將軍不負腹,腹亦不負將軍。”有壹天,他心情大好,而不是小好,便效仿蘇東坡當年的口吻聲氣問周圍的人:“妳們可知道我肚子裏裝的是什麽?”這問題壹出,可就熱鬧了,有說滿腹文章的,有說滿腹經綸的,有說腹藏十萬甲兵的,有說腹中包羅萬象的,總之,都是惟恐馬屁拍得不夠響。可不知怎的,左宗棠這回卻拗著勁,對那些恭維的話無動於衷,腦袋瓜搖了又搖。帳下有位小營官在家鄉原是個放牛伢子,他憑著樸素的直覺,大聲說:“將軍的肚子裏,裝的都是馬絆筋。”左宗棠壹拍案桌,跳起身來,誇贊他講得太對了。這小鬼就憑壹句正點的話,破格提拔。湖南土話稱牛吃的青草為“馬絆筋”。左宗棠生於古歷壬申年,屬猴,但他最喜歡的卻是牛,喜歡牛能負重行遠,為此他不惜詭稱自己是牽牛星降世。這話可不是說著好玩的,他在自家後花園裏,專門鑿了口大池子,左右各列石人壹個,樣子酷似牛郎和織女,此外,還雕了壹頭栩栩如生的石牛,置於壹旁
7. 文言文韓延徽不忘故鄉翻譯韓延徽傳
全文翻譯:
韓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親韓夢殷,相繼擔任薊、儒、順三州的刺史。韓延徽從小就很出眾,燕京統帥劉仁恭認為他不同凡響,召他為幽都府文學、平州錄事參軍,與馮道同在祗候院,被任命為幽州觀察度支使。
後來劉守光擔任統帥,韓延徽奉使契丹,遼太祖惱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述律後勸阻道:“他奉使我國,不屈不撓,是個賢明的人才,為什麽要難為和羞辱他呢?”太祖召他談話,他的話很符合太祖的心意,立即任命他為參軍事。攻打黨項、室韋,降服各部落,韓延徽的謀劃居多。繼而請求建立城郭,劃分市井鄉裏,以安置歸降的漢人。又為他們選定配偶,教他們農耕技術,讓他們生息繁衍。因此逃亡的人很少。
韓延徽在遼朝居住了很長時間,感慨地懷念起自己的家鄉,賦詩以表達這種心情,於是逃回後唐。不久,他與另壹個將領王緘有矛盾,怕招來禍患,於是到幽州看望親友,藏在老友王德明家裏。王德明問他要到哪裏去,韓延徽說:“我將重回契丹。”王德明不以為然。韓延徽笑道:“他們失去了我,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見了我壹定很高興。”回到契丹後,太祖問他為什麽跑了。韓延徽說:“忘掉親人是不孝,拋棄君王是不忠。我雖然引身逃回去,但心中想著陛下。所以我又回來了。”太祖非常高興,賜名叫匣列。“匣列”,契丹語是“又來”的意思。立即任命他為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士,朝廷內外的事情都讓他參與決斷。
天贊四年,跟隨遼太祖征討渤海,渤海王大湮撰請求投降。不久又再次背叛,韓延徽與其它將領壹起攻破他的城池,因戰功被拜為左仆射。又與康默記壹起攻打長嶺府,占領了這座城池。隊伍返回,太祖逝世,韓延徽哀慟欲絕,把左右部屬都感動了。
太宗時,韓延徽被封為魯國公,仍擔任政事令。出使後晉歸來,改任南京三司使。
世宗時,改任南府宰相,設置政事省,從設立到管理完善,可以說是用盡了心力。天祿五年六月,河東劉崇派使節請求為他舉行冊封典禮,世宗下詔令韓延徽擬定禮儀,韓延徽上奏請求全部遵照太宗冊封後晉皇帝的禮儀,世宗同意了他的請求。
遼穆宗應歷年間,韓延徽退休。他的兒子韓德樞鎮守東平,皇帝下詔準許他每年東歸探望父親。應歷九年,韓延徽去年,終年七十八歲。穆宗聽說後震驚哀悼,贈官為尚書令,安葬在幽州的魯郭,永世為“崇文令公”。
8. 李學士世衡喜藏書 古文翻譯原文
李學士世衡,喜藏書。有壹晉人墨跡,在其子緒處。長安石從事嘗從李君借去,竊摹壹本,以獻文潞公,以為真跡。壹日潞公會客,出書畫,而李在坐,壹見此帖,驚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歸,取驗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為石君所傳,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墻進,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跡,而以李所收為摹本。李乃嘆曰:“彼眾我寡,豈復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
鄭端子昱翻譯
李世衡學士,喜歡收藏書籍。有壹副晉代人物的書法字帖,放在他兒子李緒那兒。長安的石從事(從事為官職)曾經從李先生那兒借去,偷著描摹了壹本,並把它獻給了潞國公文彥博,文公誤以為是真跡。有壹天潞國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書畫給大家看,而李學士當時也在場,壹看到這幅字帖,吃驚的說:“這字帖是我家的東西,怎麽會突然到這兒來了呢?”於是急忙讓從人回家,取自己家的來辨驗,才知道潞國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學士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從事傳出來的,便都告訴了潞國公。然而在座的賓客像排成墻似的紛紛進來拜訪,都說道潞國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認為李學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學士不由感慨到:“他們人多勢眾,我自己人少,又怎麽能夠申辯?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勢微啊。”
9. 文言文翻譯 臧孫行猛政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
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曰:“獨不聞子產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
譯文
臧孫施行暴政,子貢認為這不對,就對他說:“難道妳沒有聽說過子產作鄭國相的事嗎?推舉、提拔有才能人,壓制邪惡,褒揚善行;對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追究他的短處;對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不責備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監獄卻空閑了起來。子產去世報,國人們都傷心捶胸,痛哭流涕,三月聽不到吹竽吹琴之類的聲音。他活著的時候,受到人們的尊敬,死了人們對他悲痛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