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首、連體、三孔型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據考古資料,1979年遼寧淩源三官甸子村采集的壹具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獸首三孔玉器”,器型整體如三孔橋,兩側端各浮雕壹大耳獸首,底為平底。器中心並排三圓孔,此類器在紅山文化出土中僅見兩件。①1987年安徽含山淩家灘1號墓出土新石器時代淩家灘文化“雙虎頭玉璜”,器呈半瑗形。兩端各以陰線琢刻壹側虎頭,二虎身於中部合並為壹。有人考證認定,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紋中的獸面紋,就是以虎頭為本摹作的。此器上的虎頭具體真實,為迄今所知最早出現在玉器上具體寫實的虎頭形象。②又如遼寧淩源紅山文化墓葬出土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雙龍首玉璜”,器作弧變的璜形,兩端各有壹龍首。在紅山文化玉器中已知僅出土此壹件,且為迄今所知最早以雙龍首為飾者。③再如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商代“圓雕玉虎”,形作壹方頭,張口露齒,雙耳豎起,臣字目,背微凹,呈爬形狀虎。④像這種雙首、連體形的玉器進入商代已屢見不鮮。此“雙虎頭並聯式三孔玉枕”仍保留著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某些文化特征。
那麽,為什麽將玉枕作雙首虎頭形?先人們在與大自然爭奪生存空間的抗爭中,早就認識到虎為百獸之王,威猛無敵,並有鎮懾妖邪之功力,《太平經》“多畏之者,名之為虎”(畏同威),《風俗通·第八》“畫虎於門,冀以禦兇也。虎者陽物,噬食鬼魅,亦能邪惡”。以虎形作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把玉琥列為禮玉“六器”之壹,《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白琥禮西方”,是古人在祭祀等禮儀場合使用的玉器。良渚文化時期,在玉琮、玉璧、玉璜等許多玉器中都采用了虎頭形圖案,此虎頭形圖案已成為良渚文化的壹個特征。進入商周至漢代,以虎形為裝飾紋飾的玉器有較多的出現,至唐宋更為盛行。正因為虎具“威猛無敵,有鎮懾妖邪之力”,壹直是中國人所喜愛的題材,以至成為壹種文化現象。
關於虎頭枕的應用傳說興於商紂王,《拾遺記》記載:魏明帝鹹熙二年,撿寶庫中得壹玉虎頭枕,帝賅古博聞,雲:“漢誅梁冀得壹玉虎頭枕,雲單池國所獻,檢其頷下,有篆書字,雲是帝辛之枕,是殷時遺寶也”。虎為百獸之王,有辟邪作用。玉虎頭飾於枕上,可得安枕無憂之祥。《唐書·五行誌》:“韋後妹嘗為豹頭枕,以辟邪”。虎豹同屬,可為佐證。 此件“雙虎頭並聯式三孔玉枕”為商代玉雕的傑出作品,是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把歷史上神器與世俗文化相結合的最早典範,集中體現了“精”與“美”完美統壹。精,乃材質、雕琢、拋光工藝之精;美,乃質色、造型、紋飾的藝術之美。
“雙虎頭並聯式三孔玉枕”的精與美,給人們強烈震撼力。其表現為:(1)、大塊度使用貴重和田玉,經送廣東省金銀珠寶檢測中心檢測為纖維交織結構,折射率為1.60(點測),紅外檢測見和田玉特征吸收峰,鑒定結果為和田青玉。其重量更達3611克,這在高古玉器中不可多得。(2)、歷經幾千年在器形表面形成褐色沁斑,自然大方,陳舊感極強。(3)、玉枕長寬高及枕頭弧度符合人體睡眠用枕的標準,具有非常舒適感覺。(4)、兩虎頭間相連三個孔,孔的位置等距離排列,就像壹座三孔橋,既有器形的美感,又起到散熱作用,還可減輕玉枕重量以方便使用。真可謂鬼斧神工,天人合壹。(5)、虎頭浮雕紋飾工藝精湛,具有商文化玉器的典雅風範。(6)、器形藝術創作表現出其超度的華麗與貴重,設計獨具匠心,造型別致,結構科學、合理,線條流暢。據考證,此器當是帝王、權貴使用的玉器,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與收藏價值,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結合的典範。 廈門的虎路和虎山
在廈門,以“虎”命名的道路有十幾條,如虎園路、虎仔山路、龍虎山路、虎嶼路等。此外,壹些自然實體,如虎侖山、龍虎山、虎溪、虎頭礁、石虎礁等,也都以“虎”命名。壹些名勝古跡也掛上了“虎”名,比如在市區虎園路南側、玉屏山北面的虎溪巖。
廈門還有壹座水庫,也以“虎”命名。該水庫在灌口鎮南2.5公裏處,名為“虎空尾水庫”。
在自然實體中,以“虎”命名的地方,多因為其形狀像虎。例如在思明區西部的“虎頭山”,因山上的大石頭形狀像虎頭而得名。位於湖裏區東北部的大小兩個“石虎礁”,則是因為礁石露出水面的面積較大,形狀猶如水上的攔路虎,因而這樣取名。
壹些帶“虎”字的路名,則多為接近或者途經那些帶“虎”字的自然實體。例如,“虎園路”就是因為靠近虎溪巖麓即原來的虎溪公園而得名。
(張黎禎)
虎頭山
同安區新民鎮有壹座“虎頭山”,據說整座山的山形如同老虎的頭部輪廓。虎頭山後來名聲大噪,與民國版《同安縣誌》中的壹項記載有關:乾隆三年(1738年)9月,“虎頭山山鳴兩日夜,其聲如雷。不數日,鄉試榜發,邑中獲雋者八人,副兩人,邑之鄉榜是科最盛。”
文史工作者耿瀚解釋說,虎頭山山鳴,可能是地震,有人將它與虎嘯聯系起來。虎頭山“叫”了兩天兩夜,之後幾天,鄉試發榜,整個同安縣城(包括現在的島內),有劉承業、楊國文等8人中了舉人,2人中了副舉,創造了古同安有史以來壹次性中舉人數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