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西漢南越王墓有哪些文物?

西漢南越王墓有哪些文物?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香崗山上。它是西漢初年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恒的陵墓。

秦末,楚漢相爭之際,時任南海郡太守的趙佗吞並桂林和項峻,並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南越國的疆域基本上是秦朝嶺南三郡的範圍,東至閩西,北至南嶺,西至廣西,南至南海。趙佗起初稱王後,南越這個國家傳了五代國王,歷時93年。開國國王趙佗,狂妄稱南越皇帝,二代王為趙佗次孫,史書稱,狂妄稱文帝,三代王趙為之子,死後稱。他們都建造了墳墓。趙恒的南越王墓是壹座陵墓。石山在距湘鋼山頂20米處劈開,鑿出壹個平面“凸”形豎洞。然後從前端東西兩側開橫洞形成耳室,南面開斜墓。墓室由仿照前殿和後寢的紅色沙石砌成,墓室頂部用24塊大石頭覆蓋,然後層層壓實。

這座墳墓是仿照故居建造的。墓室朝南,前有7室,後有3室,後有4室。墓主人住在後面的中房,前堂後庫,前面的耳房,後面的側房。殉道者***15人,其中嬪妃4人,仆從7人。南越王墓前室四壁及頂部繪有朱、墨兩色緞紋。東耳房是餐飲用具的藏匿處,有青銅編鐘、石編鐘和酒桶、冠、鈸等酒器。

和壹個六盤棋棋盤。西耳室是武器、戰車、馬匹、盔甲、弓箭、五色麥飯石、生活用品和珍貴寶物的寶庫,尤其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證明廣州在南越早期或更早的年代就與波斯和非洲東海岸有海上貿易。後面的主室在正中央,是墓主人棺庫的主室。墓主人身穿絲綢玉衣,攜帶九枚印章,其中最大的是文帝航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虎鈕金印、龜鈕金印和墓主人趙恒的玉印。東房是妃子藏房,死的四個妃子各有壹個妻印;西房是廚房服務的地方,葬了七個人,沒有棺材,房後放了豬牛羊三種動物。後儲物室是存放食物的倉庫,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瓷炊具和容器。南越王墓共發現遺物1000余件,其中金印為國內首次發現。這對研究秦漢時期的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以及南越國的歷史都有很大的價值。詳細介紹了陵墓和壹些珍貴文物。南越王墓中有壹件物品被稱為“鎮墓之寶”,即“溫蒂興Xi”金印,這是中國發現的第壹枚皇帝印章。秦漢傳世或發現的印章中,沒有皇帝的印章,只有文獻記載。文獻記載,皇帝印均為白玉印、虎扣,印文為“皇帝印”或“皇帝印”;而南越趙恒的皇帝印是金印和龍扣印,印的是“溫蒂興Xi”。這是南越國所鑄,趙倩生前所用金印的獨特之處。

這枚“溫蒂興Xi”金印呈方形,印臺重148.5克,含金量很高。印面為田字形,“文帝璽”四個小篆為凹版雕刻。書法工整,刀法蒼勁有力。龍鈕是壹條蜷曲的龍。龍的頭尾和腳放在四個角上,好像要起飛和奔跑。印刷槽和印刷臺周圍的墻壁上有碰撞和刮擦的痕跡,留下了壹些深紅色的印泥。印泥背面龍的某些部位打磨得非常光滑,說明這枚金印是墓主人日常行使王權的大印。除了文帝的金印之外,還有太子(也就是太子)的金印和右夫人的金印,但不是龍鈕,而是龜鈕。“太子”的金印也是首次發現,在傳世的印章中從未見過。按照秦漢的禮儀制度,只有皇帝和皇後才能稱為“封”,其他諸侯的封都不能稱為“封”。

皇帝用的印章不止壹種,有很多種。比如,用來給諸侯的“帝璽”,用來封國的“帝璽”,用來出兵的“帝璽”,用來授予外國爵位的“帝璽”。“帝璽”被視為“國璽”,歷代統治者視其為護國、鎮邊之寶。正所謂“得寶者得天下,失寶者失天下。”然而,趙恒的“溫蒂興Xi”是自用的,沒有流傳下來,所以它是用於死後埋葬。歷史上發現的印章很多,但多為銅、玉或水晶,金印很少,只有12左右。12枚金印中,8枚屬東漢,4枚屬西漢,僅南越國就占了3枚。南越王墓的金器除了金印,還有金帶鉤、金花泡、杏形金葉等,都是飾品。金華泡沫壹般被認為是從海外引進的“洋貨”。南越王墓中有壹個白色的銀盒,特別醒目,閃閃發光的花瓣特別突出。主棺室裏,箱子裏有10盒藥丸。從造型、紋飾、口周鍍金圈等工藝特征來看,銀盒與我國傳統器物有較大區別,但與古波斯帝國遺物有相似之處。經過化學分析和研究,認為是波斯制品,銀盒裏的藥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藥。所以銀盒不是南越制造的,而是從海外進口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南越王墓中的銀器除了銀盒外,還有銀洗、銀銷、銀帶鉤等,都是越國皇室的專用器皿。7件銀色帶鉤工藝精湛,共有5種款式。鉤子有鵝頭、龜頭、龍頭、蛇頭的形狀。青銅在南越王墓隨葬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 *青銅器500多件,不僅品種繁多,而且制作工藝精湛,具有地方特色。這些青銅器包括廚具、食具、酒器、樂器、生產工具和各種日常用具。青銅鼎* * *,有丁涵、楚鼎、丁嶽等36件,其中有9件刻有“番禺”字樣,均為南粵都城工匠所制,是廣州歷史的重要物證。尤其是粵式鼎。鼎內有“太官”印章。南越和西漢壹樣,也有“泰官”壹職,掌管南越王的日常飲食。9個銅鍋* *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鍍金銅鍋,頸細肚大。造型美觀大方,全身鍍金,光亮華麗,是壹件精美的藝術品,共有9個青銅提桶,是南越王墓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壹。特別是壹只船紋銅皮箱,除了身上有幾組幾何裝飾帶外,最突出的是首尾相連的四只羽毛船,每只船上有五個帶羽毛的人,每個人都戴著羽毛冠,光著腳。弓頭倒掛;兩條煙柱豎立在船首和船尾。五個人形狀各異,有的劃槳,有的擊鼓,有的扛武器,有的在殺俘虜,給海神獻祭。船與船之間有龜、海魚等裝飾,造型生動,工藝精湛,是精美的藝術品,南越王墓中的39面銅鏡大多是精品,如連續弧的龍鏡、帶托架的鏡、帶十字架的龍鳳鏡、畫鏡、六山鏡等。其中畫鏡是壹面彩繪人物的大畫鏡,是我國最大的西漢圓形畫鏡,是漢代銅鏡中的珍品。畫圓鏡還保留著白色、青綠色、綠色的組畫。中間有兩人表演大步弓腰劍格鬥表演,兩邊各有四人站立觀看,生動逼真。周圍和中間甚至還有弧形紋和卷雲紋。還有壹面六山鏡,六個斜山字,襯以噴霧狀羽毛紋和荷葉花瓣紋。

銅熏爐* * 11件,單聯四聯。肚子和頂蓋打孔透氣,用來燒香。香料被認為是舶來品,是最能體現南越地方特色的典型青銅器,其復雜的工藝反映了當時的鑄造技術水平。宴飲的器具是古代統治者炫耀其奢侈生活和地位的象征。南越王墓東耳房裏有多件樂器,旁邊還埋著壹位樂師。樂器可分為四類:銅、石、陶、絲。青銅樂器包括壹套14鈕鈴和壹套5雍鈴。壹套8個句子。該句為扁方形實心圓柱柄,口為弧形,刻有“文帝九年樂府所制”篆文和“第壹”至“第八”的編碼,是國內發現的唯壹壹個有日期和序號的句子。南越王墓中有很多種武器。除了15劍是鐵做的,其余都是銅做的。最難得的是壹塊“張儀”銅像,上面刻著“張儀,王四年丞相”。當“王四年”應為秦時,卻由張儀監制,說明是秦帶到南越的。青銅虎節是稀世珍寶。姿態生動有力,臥虎藏龍,虎頭蛇尾。張開的嘴,露出的牙齒,駝背,卷曲的尾巴,飾有錯別字的胡錦斑紋,是中國僅存的錯別字金虎節,尤為珍貴。上面有“王命:車弟子”的銘文,屬於孤兒,是沈甸甸的寶物。節是外交和軍事的象征,分為虎節、龍節和人節,可用來認證戰車和士兵。青銅是壹個方形的罐子。腹部呈橢圓形突出,飾以復雜的浮線,復雜多變。這種盛酒的青銅器皿制作精良,透雕風格,更能襯托出主人酒的珍貴與醇厚。墓中有許多青銅構件,包括6件鍍金青銅頭像。壹個朽漆屏風的銅構件有很多種,如角鎏金銅托、鎏金盤龍托、中間鎏金銅托、鎏金朱雀銅頂飾、鎏金雙面獸形銅頂飾等。翡翠玉石是壹種圓形的玉石,中間有壹個洞。南越王墓共有56件玉器,其中主棺室有47件,可見主人對玉器的喜愛。特別是主棺室的壹件大玉玉,是墓中最大的玉。雕刻精美,紋飾古樸莊重,頗有帝王之氣。它是中國最大的玉,也是龍紋最多的玉。被稱為“玉中之王”。玉衣是漢代特有的喪葬服飾。東漢滅亡後,沒有發現玉衣。玉衣有等級之分,有金銀銅玉衣。王子們經常使用黃金和白銀。這件南越王墓的絲綢玉衣是首次發現,也是國內唯壹壹件。

整件玉衣長65,438+0.73米,玉片22,965,438+0片,用朱砂絲帶粘貼成多個幾何圖案,色彩鮮艷。此外,墓內還有9枚玉璽,其中3枚帶字玉璽均在主棺室墓主人身上,分別是“趙恒”、“太子”、“帝璽”的方形玉璽。“趙恒”印和“皇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證。在人們的生活中,陶器比其他器皿存在的時間更長,作用更大,關系更密切。南越王墓中共有371件陶器,包括儲物容器、炊具、日用器皿、網墜、發聲器和模型明器等。眾多的陶器顯示了它在宮殿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西室還發現了壹捆原始的大象牙,5根並排堆放。經鑒定,這5件大象牙的原產地是非洲,可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廣州的。此外,還有象牙雕刻、象牙計算等。可見這些大象牙是進口的雕刻原料。

  • 上一篇:於吉的生活和自殺之謎
  • 下一篇:適合永久做頭像的圖片女背影,網圖女生頭像真人背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