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概述
胡楊又名胡桐,是楊柳科落葉喬木。樹高1.5 ~ 30米,幼苗可從根部萌出。
胡楊——活力的照片(4張)
能忍受沙漠中的幹旱環境,耐鹽堿能力強。胡楊的根可以紮在地下10米深處吸水,其細胞有特殊功能,不受堿性水損害。胡楊,古地中海成分,是三世紀殘存的古老樹種,六千多萬年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相繼出現在古代地中海沿岸地區,成為山谷小葉林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紀早、中期,胡楊逐漸演變為荒漠河岸林最重要的建群種。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柴達木盆地西部、河西走廊等地。胡楊樹出生在中國塔裏木盆地,它壹發芽就生根,在極端炎熱和幹燥的環境下可以長到30多米高。當樹齡開始衰老時,它會逐漸折斷樹頂的樹枝和樹幹,最後降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葉茂,依然屹立不倒,直到老死。胡楊被譽為“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落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樹。而在額濟納旗,胡楊又有另壹種說法:“生而不死千年,死而不朽千年,胡楊三千年,歷史壹億年。”
據統計,世界上絕大多數胡楊生長在中國,而中國90%以上的胡楊生長在新疆塔裏木河流域。目前,沙雅縣擁有天然胡楊林366.22萬畝,占全國原始胡楊林總面積的四分之三,被中國推薦宣傳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塔裏木胡楊之鄉”。2008年,沙雅南部的1.9879萬畝胡楊林被上海大吉尼斯授予“最大的原生態胡楊林”稱號。[1]
胡楊
胡楊[1]為落葉中型自然喬木,樹高10-20米,樹齡200年。它的樹幹是直的,葉子是奇怪的。幼樹嫩枝上生長的葉子像柳樹壹樣狹長,而大樹老枝上生長的葉子像白楊壹樣圓潤,邊緣有許多空隙,有點像楓葉,所以又叫“栓皮楊”。胡楊能在高度鹽堿化的土壤上生長,是因為它的細胞比壹般植物的滲透性強。它能從主根、側根、樹幹、樹皮和葉片中吸收大量鹽分,並通過莖葉的分泌腺排出鹽分。當體內積累過多鹽分時,可自動從樹幹的節疤和裂縫中排出多余的鹽分,形成白色或淡黃色的塊狀晶體,稱為“胡楊淚”,俗稱“胡楊淚”。當地居民用它和面蒸饅頭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小蘇打,堿純度高達57% ~ 71%。除了食用,Populine還可以用來制作肥皂,還可以作為羅布麻脫膠和皮革脫脂的原料。壹棵成年樹每年能排出幾十公斤鹽堿,胡楊堪稱“土壤改良的功臣”。胡楊全身都是寶:木質堅硬,防水防腐,千年不朽。是壹級建築和家具材料,樓蘭、尼雅等沙漠古城的胡楊建材至今保存完好;葉子富含蛋白質和鹽分,是牲畜越冬的好飼料;胡楊木的纖維很長,是很好的造紙原料,而枯枝是很好的燃料。它對大的溫度變化有很強的適應性。它生長的水主要靠潛水或河水泛濫,所以它的根壹直延伸到淺水層。它還有很強的根壓和含有碳酸氫鈉的葉片,所以它能抗旱耐鹽。胡楊林是荒漠地區獨特而珍貴的森林資源。它的首要功能是防風固沙,創造適宜的綠洲氣候,形成肥沃的土壤。胡楊林和嫩枝是沙漠地區的重要飼料;木材雖不理想,但在木材匱乏的沙漠中,仍是重要的材料;樹幹切口流出的汁液是食用堿和制肥皂的原料,也可入藥。當地人稱之為“胡楊淚”或“梧桐淚”(因葉子酷似梧桐葉而得名),葉和花均可入藥,所以胡楊是沙漠中的珍貴樹木。不適當的砍伐、濫伐和開墾或放牧,造成了胡楊林資源的破壞和風蝕或積沙導致的荒漠化加劇。現在新疆尉犁建立了沙漠幹旱區胡楊自然保護區。胡楊在蒙古語中被稱為“陶來”。它是壹種落葉喬木,木質細長柔軟,葉寬大。因其耐旱耐澇,生命力頑強,是自然界少有的樹種之壹。額濟納胡楊林區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地方之壹,也是保護最完整的地方。存在了幾百年的胡楊依然枝繁葉茂,引領著廣袤的沙漠風騷,這是大自然獨壹無二的奇跡。
胡楊歷史
在庫車千佛洞和敦煌鐵匠溝第三紀古新世地層中部發現胡楊化石,距今至少6500萬年。《後漢書》、《西域傳》、《水經註》都記載塔裏木盆地有胡同(印度河),即胡楊。維吾爾人把胡楊叫做托克拉克,意思是“最美的樹”。因其抗幹旱、抗風沙、抗鹽堿的驚人能力,以及在沙漠中頑強的生存繁衍,被譽為“沙漠英雄樹”。人們把胡楊的強大生命力譽為“三千年”,即活壹千年不死,死壹千年不倒,倒壹千年不腐。
[1]
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達30米,直徑達1.5米;樹皮呈灰褐色,有不規則的縱向裂紋。長枝、幼苗和幼樹上的葉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5~12厘米,全緣,頂端漸尖,基部楔形;短枝上的葉卵圓形菱形,圓形至腎形,長25厘米,寬3厘米,頂端有2~4對楔形粗齒,基部截短,疏生近心形或寬楔形;葉柄長1~3厘米,光滑,略扁,雌雄異株,菱形;苞片菱形,上半部分通常有鋸齒,早落;雄花序長1.5 ~ 2.5厘米,雄蕊23~27枚,有花序梗,花藥紫色;雌花序長3~5厘米,子房有柄,柱頭寬,紫紅色;穗長6~10 cm。發芽的果實橢圓形,長10~15 mm,2裂,始有短絨毛,背面光滑。
生物學特性
胡楊是亞非荒漠地區典型的中生植物,長期以來壹直適應極端幹旱的大陸性氣候。是的,溫度很高
對溫度變化適應性強,喜光,喜土壤水分,耐大氣幹旱,耐高溫耐寒;適宜65,438+00℃以上的暖溫帶沙漠氣候,積溫在2,000 ~ 4,500℃之間,最適宜沿暖溫帶沙漠河流和積溫在4,000℃以上的河漫灘細沙沙土上生長。它能經受極端最高溫度45℃和極端最低溫度-40℃的襲擊。胡楊具有較強的耐鹽堿能力,在1米範圍內,土壤總含鹽量低於1%時生長良好。當總鹽含量為2~3%時,生長受到抑制;當總含鹽量超過3%時,就成片死亡。花期5月,果期6-7月。
在這壹段編輯資源保護資源的現狀。
新疆胡楊是中國乃至世界分布最廣的地區。據說世界上90%的胡楊在中國。
中國90%的胡楊在塔裏木盆地。僅塔裏木盆地的胡楊保護區面積就有3800平方公裏。北疆準噶爾盆地也有零星分布的斑塊。胡楊是唯壹生活在沙漠中的樹種,它自始至終見證了中國西北幹旱地區沙漠化的過程。現在,它雖然退到了沙漠的河岸,但仍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中的生命之魂。胡楊曾廣泛分布於我國西部溫帶和暖溫帶地區,在新疆庫車千佛洞、甘肅敦煌鐵匠溝、山西平龍等地發現了胡楊化石,證明它是距今6500多萬年的第三紀殘余植物。如今,除了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阿拉善,在壹些流入沙漠的河流兩岸都能看到少量的胡楊。全國胡楊林面積90%以上蜷縮在新疆,其中90%集中在新疆南部被稱為“極度幹旱沙漠”的塔裏木盆地。胡楊雖然生長在極度幹旱的沙漠地區,但骨子裏卻充滿了對水的渴求。雖然它為適應幹旱環境做了很多改變,如革質的葉子、枝頭的長毛,甚至柳葉等幼葉,以減少水分的蒸發,但它有“異葉楊”之稱。但是,作為壹棵大樹,還是需要相應的水分才能存活。所以在生態型上,還是中生植物,也就是介於水生和旱生植物之間的中間類型。那麽它需要的水從哪裏來呢?原來是壹種隨水植物。沙漠河流到哪裏,它就跟到哪裏。沙漠河流的變化相當頻繁,所以胡楊在沙漠中到處都留下了駐足的痕跡。依靠根系的保護,只要地下水位不低於4米,它仍然可以生活得非常舒適;地下水位降到6~9米後,只能興高采烈,郁郁寡歡;如果地下水位再低,它將不得不與世界告別。因此,只要妳看到壹排排胡楊,或鮮或幹,就可以判斷這裏曾經有水流過。正因為如此,有人稱胡楊為“不負責任的母親”。它到處留下它的後代,不管他們的生活。其實這也是對環境約束的壹種無奈。塔裏木盆地的胡楊,尤其是塔裏木河沿岸的胡楊,是地球上最大的胡楊分布區,曾經非常輝煌。西漢時期,樓蘭的胡楊覆蓋率至少在40%以上,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它。到了清代,“胡同(胡楊)還到處都是,成了深山老林。”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間,塔裏木盆地的胡楊林面積從52萬公頃銳減到35萬公頃,減少了近三分之壹。在塔裏木河下遊,胡楊林減少了70%。在幸存的森林中,衰退的森林占了相當壹部分。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胡楊及其林下植物的消失,使塔裏木河中下遊成為新疆沙塵暴的兩大源頭之壹。幸運的是,人們從挫折中吸取了教訓,開始拯救塔裏木河和胡楊林。塔裏木河下遊應急輸水初見成效。
兩岸的胡楊林開始了恢復的過程。面積近39萬公頃的塔裏木胡楊林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輪臺胡楊公園也升級為國家森林公園;以胡楊林地為主的塔裏木河中遊濕地受到國際組織的關註,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第壹次受到人類如此高規格禮遇的胡楊,壹定會不負人類的恩情,壹定會重新展現歷史的輝煌!黑河發源於祁連山,是甘肅省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古稱弱水。其下遊流入內蒙古西部的額濟納,流入居延海。居延海,位於甘肅酒泉以北約400公裏處,自西漢至宋元時期,素有“居延海糧倉”之稱,歷朝歷代都在居延海壹帶設縣或軍部。西夏在城墻遺址上修建了著名的黑城,這裏曾是絲綢之路上繁華的交通樞紐。13世紀凱爾“元朝波羅到大渡路,經過黑城時,這裏還是“水源豐富,松林茂密,野驢和各種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是壹片肥沃的農牧業之地。直到20世紀40年代,居延海仍有300多平方公裏的湖面,被黑河、北大河環繞至額濟納,在平坦遼闊的戈壁灘上形成扇形林帶。這條林帶從甘肅省金塔縣天倉鄉壹直延伸到額濟納的居延河,長約200公裏,寬15公裏,形成壹條“螞蚱蘆葦”。20世紀60年代後,全流域修建了30座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其中齊家店、鸚哥嘴、清河灣、鴛鴦池、解放村、黑山湖等水庫規模較大。最後整個黑水河基本被吸幹,以至於下遊斷流;加之降水偏少,最少年份只有十幾毫米,蒸發量高達4000毫米,居延海幹涸,85萬畝胡楊、紅柳、沙棘等自然植被腐爛死亡。現在還在以每年5萬到7萬株的速度減少,5000萬畝草原沙化。壹批批農牧民不得不舉家搬遷,成為生態難民。
1998年4月,壹場來自額濟納的沙塵暴席卷北京、濟南、徐州,直達南京。這種沙塵的來源來自北方的阿拉善高原。當這片綠洲消亡,風沙下的下壹個受害者就是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比如:河北北部的壩上高原,內蒙古中部的渾善達克沙地。通過對比兩組陸地衛星圖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代表森林和草原的深綠色正在急劇萎縮,而黃色的流沙正在粗暴地擴張。根據河北圍場縣和內蒙古多倫縣1987、1996的衛星照片分析,9年間流沙面積由6.8萬公頃增加到129、100公頃,增加了89.9%,森林面積由36.35萬公頃減少到22.24萬公頃,減少了38.8%。渾善達克沙地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根據1989和1996的衛星照片分析,7年間,流沙面積從185500公頃增加到358600公頃,增加了93.3%,而草地面積從60.25萬公頃減少到43000公頃,減少了28.6%。塔裏木盆地是中國分布最廣的沙漠地區,也是中國沙漠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在沙漠中,流沙占絕對優勢,約占沙漠的85%。在沙漠中,沿著塔裏木河和在沙漠邊緣的洪積扇前面。
有以胡楊、沙柳為主的天然植被帶,形成沙漠中的天然綠洲。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胡楊林,總面積達35.2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像壹道綠色的長城,緊緊鎖住了流動沙丘的擴張。同時,胡楊林也是優良的四季牧場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由於塔裏木河下遊水量減少,數百裏長的胡楊林幹渴倒塌。胡楊雖然生命力很強,但“千年不死,萬年不倒,千年不倒。”但也逃不過長期無水的災難。胡楊這千年活不了百年,淚盡。
近年來,塔裏木河源頭和幹流輸水能力呈明顯下降趨勢。胡楊大面積死亡。50年代塔河中下遊胡楊林面積達580萬畝,70年代為297萬畝,90年代僅為1.525萬畝。在過去的40年裏,它以每20年減少壹半的速度減少了近3/4。胡楊林面積的減少也導致了生活在林區的野生動物不斷減少。上世紀70年代,胡楊林區曾發現馬鹿等少量野生動物,目前已基本消失。
下遊的綠色走廊瀕臨毀滅。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塔河中遊的沙漠化壹直在擴大。下遊地區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從1958到1978的20年間,該區沙化土地比例從12%上升到52%,不斷形成新的沙丘,綠色走廊面臨消失的危險。
根據中國國家農業司辦公室衛星遙感調查,在1986年至1996年期間,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四省* * *開墾了194萬公頃土地,而保留的面積只有98.6萬公頃,其中壹半被拋荒,也就是荒漠化。權威部門綜合監測表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25年間,中國沙化土地面積每年擴大65438±0.56平方公裏,到80年代初,擴大速度加快到每年265438±0.000平方公裏。根據1994年全國荒漠化調查結果,荒漠化速度已達每年2460平方公裏,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接近170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18%,且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在內蒙古後山、阿拉善、新疆塔裏木河下遊、青海柴達木盆地東南部、河北壩上、西藏那曲,沙地平均擴張率在4%以上。歷史上沙區曾出現過幾座著名的古城(如卡拉屯、京畿、樓蘭、黑城、居延、萬通等。)來反映人類歷史以來沙漠的變化。2006年4月5日,新疆塔裏木胡楊生長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們是這樣贊美胡楊的:生壹千年,死壹千年,卻也是壹千年[3],鐵骨鑄壹千年,不屈的品質贊壹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