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計算機發展史的簡要回答

計算機發展史的簡要回答

1.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下表記錄了中國計算機的發展史:

1958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制成功第壹臺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八壹型號),這標誌著我國第壹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制成功第壹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B,隨後引進了109C計算機,在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制了集成電路的小型計算機DJS-130,運算速度為每秒1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成功研制出運算速度達到每秒上億次的銀河壹號超級計算機,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發展的重要裏程碑。

從65438到0985,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研制成功了與IBM PC兼容的長城0520CH微型計算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制出Galaxy -II通用並行超級計算機,峰值速度達到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0億次基本運算)。它是壹個帶主存儲器的四處理器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器采用中小型集成電路設計,達到了80年代中後期的國際先進水平。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後成立為北京曙光計算機公司)研制成功曙光壹號全對稱存儲多處理器,這是我國第壹臺設計研制的基於VLSI的通用微處理器芯片和標準UNIX操作系統的並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推出了曙光1000(含36個處理器),國內首款MPP結構的並行機。峰值速度為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為每秒100億次浮點運算。曙光1000類似於美國Intel公司在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和實現技術,與國外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國防科大成功研制了Galaxy -III百億億次並行超級計算機系統,該系統采用可擴展的分布式存儲並行處理架構,由130多個處理節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從1997到1999,曙光公司先後在市場上推出了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集群結構超級服務器。峰值運算速度已超過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65438+。

65438-0999,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國家驗收,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運行。該系統擁有384個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到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了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服務器。

2001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國內第壹款通用CPU——“龍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騰”服務器。龍騰服務器采用“龍芯-1”CPU,采用曙光公司與中科院計算所聯合開發的服務器專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統。該服務器是國內第壹款完全實現自主產權的產品,將在國防、安全等部門發揮重要作用。

2003年,數十億次數據處理超級服務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次刷新了國產超級服務器的歷史紀錄,使國內高性能產業邁上新臺階。

2.用簡短的語言概括計算機發展的歷史。第壹代計算機:1946~1957,電子管,運算速度低,功耗大,存儲容量小;

第二代計算機:1958 ~1964,晶體管,體積小,耗電少,運算速度快,價格低;

第三代計算機:1965 ~1971年,中小型集成電路,體積功能進壹步縮小,可靠性和速度進壹步提高;

第四代計算機:從1972到現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已經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辦公室和家庭,性能提高,價格大幅降低。

3.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計算工具的演變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比如從《結繩筆記》中的繩結到計算,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等。

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思路。從65438年到0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霍爾瑞斯(herman hollerith)研制了壹種基於電學的電子制表器,用來存儲計算數據。

1930年,美國科學家瓦內瓦·布什建造了世界上第壹臺模擬電子計算機。1946年2月4日,美國軍方定制的世界上第壹臺電子計算機“ENIAC電子數值和計算器”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

Eniac(中文名: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靶場為滿足彈道計算的需要而開發的。這臺計算器使用65,438+07,840個電子管,尺寸為80英尺*8英尺,重量為28t(噸)。其功耗為170kW,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費用約為48.7萬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預示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在接下來的60年裏,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任何技術的性價比都可以在30年內提高6個數量級。。

4.計算機發展史妳在樓上辛苦了。194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針對彈道設計的需要,設計了世界上第壹臺數字電子計算機。

它的運算速度不高,但卻是個龐然大物——18000個燈管,1500個繼電器,占地300平方米,重30噸,耗電50KW,價值48萬美元。雖然體積大,價格貴,但卻是現在各類計算機的開創者,奠定了數字電子計算機發展至今的基礎。

自從第壹臺計算機問世以來,隨著電子設備的不斷發展和更新,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至今已經發展了四代。壹般來說,電子計算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是以所用電子器件的不同來劃分的,即電子管、晶體管、中小型集成電路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屬於第四代電子計算機產品,即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是集成電路技術不斷發展,芯片集成度不斷提高的產物。s基本器件應用範圍1946-1958電子管科學研究所科學運行1958-1964晶體管工礦企業,政務中的數據處理,工業控制,1964――1971集成電路中出現了小型機――現在LSI和VLSI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微型計算機已經出現。第三,微型計算機的發展與大規模集成電路密切相關。

自從1971第壹臺計算機(INTEL4004)問世以來,微型計算機的發展突飛猛進。微機系統的核心部件是CPU,所以我們主要以CPU的發展演變過程為線索,主要以Intel公司的CPU為主線來介紹微機系統的發展過程。

第壹代:4位和低端8位微處理器?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第壹個4位微處理器Intel4004,它構成了壹臺先進的袖珍計算機。然後是第壹個通用4位微處理器Intel4040。

?1972,Intel8008,8位,集成約2000管/片,時鐘頻率1MHz。第二代:中低端8位微處理器?1973 ~1974,Intel8008,M6800,Rockwell6502,8位,集成5000管/芯片,時鐘頻率2~4MHz。

這壹時期,微處理器的設計和生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構成微機系統的其他部件也越來越完備。系統正朝著提高集成度、提高功能和速度、減少組成系統所需芯片數量的方向發展。第三代:高端和中檔8位微處理器?1975 ~1976,Z-80,Intel8085,8位,時鐘頻率2~4MHz,集成度約10000管/芯片,出現了壹系列單片機。

第四代:16和低端32位微處理器?1978年,Intel首次推出16位處理器8086(時鐘頻率達到4 ~ 8 MHz)。8086的內外數據總線為16位,地址總線為20位,可直接訪問1MB存儲單元。?1979年,Intel推出了8086的姊妹芯片8088(時鐘頻率達到48MHz),集成度達到2 ~ 6萬管/片。

它與8086的不同之處在於外部數據總線是8位(地址線是20位)。?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時鐘頻率為10MHz)。芯片仍然是16位結構,但是地址總線擴展到24位,可以訪問16MB內存,工作頻率遠高於8086。

80286向後兼容8086指令集和工作模式(實模式),增加了壹些新的指令和壹種新的工作模式——保護模式。?1985年,Intel推出了32位處理器80386(時鐘頻率為20MHZ)。芯片內外數據線和地址總線均為32位,可訪問4GB內存,支持分頁機制。

80386除了真實模式和保護模式之外,還增加了“虛擬8086”工作模式,可以在操作系統的控制下模擬多個8086同時工作。?1989年推出了80486(時鐘頻率為30~40MHz),集成度達到15萬~ 50萬管/芯片(168腳),甚至百萬管/芯片,因此被稱為超級微機。

早期的80486相當於將80386與完成浮點運算的數學協處理器80387和8kB緩存集成在壹起。這種片上緩存稱為壹級(L1)緩存,80486也支持主板上的二級(L2)緩存。80486 DX2首次引入了倍頻的概念,有效緩解了外部設備制造技術跟不上CPU主頻發展速度的矛盾。

第五代:高端32位微處理器?1993年,英特爾推出新壹代高性能處理器奔騰。奔騰最大的改進是擁有超標量結構(支持在壹個時鐘周期內執行壹條或多條指令),壹級緩存容量增加到16kB,大大提升了CPU的性能。

試談計算機發展史的未來趨勢,計算機的關鍵技術還會繼續發展。

未來的計算機技術將向超高速、超小型、並行處理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盡管存在物理限制,但使用矽芯片的計算機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將繼續增長。作為摩爾定律驅動下的成功企業典範,Inter預計2001年推出65438+億個晶體管的微處理器,2010年推出集成65438+億個晶體管的微處理器,性能達到65438+百萬次MIPS(每秒1000億條指令)。每秒100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將在本世紀初出現。超高速計算機將采用並行處理技術,使計算機系統可以同時執行多個指令或處理多個數據,這是提高計算機結構和速度的關鍵技術。

同時,計算機將有更多的智能部件,它將具有多種感知能力、壹定的思維和判斷能力以及壹定的自然語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輸入手段(如語音輸入、手寫輸入),各種能讓人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交互設備已經出現,虛擬現實技術就是這壹領域發展的集中體現。

傳統磁存儲和光盤的存儲容量不斷攀升,新的海量存儲技術趨於成熟。新內存的存儲容量可達每立方厘米10TB(以壹本書30萬字計算,可存儲約15萬本書)。信息的永久存儲也將成為現實。正在研發千年記憶,可以抗幹擾,耐高溫,抗震,防水,防腐蝕。如果是這樣的話,今天的大量文獻就可以保持原狀,永垂不朽。

6.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史第壹節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史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史只有幾十年,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區域性到全球性的發展過程。從應用領域來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帶通訊功能的單機系統

60年代:大型機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

3.計算機通信網絡和計算機網絡

80年代:PC和局域網技術蓬勃發展。

4.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全球信息產業的基礎。

九十年代:信息時代,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

  • 上一篇:裝飾標語
  • 下一篇:2012和2020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