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清詩人顧鐵青在《賈青錄》中引用了蔡赟竹枝的壹首詩,描寫了五月初五,蘇州人迎財神的情景:“五日求財源,壹年願賞賜;謹防別處早遇神,連夜搶著捧道。”
“持道頭”即“迎財神”。信奉關帝盛駿的商人要在正月初五為關公祭祀、放鞭炮、燒金紙,請關帝盛駿保佑壹年興旺。
擴展數據
財神只有壹個,四個下屬只編了壹個耳光,卻有那麽多想發財的人。明顯是供不應求,所以有人主動去平衡供需矛盾。
這導致了壹種新的風俗畫,“送財神”。在第五天的第五天,貧窮的乞丐組成團體,戴著面具,打扮成財神的隊伍,這被稱為“送財神”或“跳財神”。
按規矩,主人必須當場給錢作為酬謝,否則會在妳家門前或店鋪前大吵大鬧,只會讓圍觀的人發笑。還不如花點錢,趕緊把這群“活財神”打發走。
窮人冒充活財神,搶財神送走。這種諷刺的街頭鬧劇,給稀裏糊塗的迎財神習俗增添了不少額外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