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柬埔寨Kohn島上的人們安居樂業,唯壹令人頭疼的是湄公河的汛期。每到汛期,不僅釣魚難,就連出門買點東西都很困難。於是在50年代初,當地人民決定集資修建這座橋,但由於當時基礎設施的技術水平有限,修建的橋幾乎無法應對汛期的沖擊。於是,壹座用五萬根竹子手工搭建的竹橋出現了,但人們高估了竹橋的“能力”,低估了汛期的“威力”,竹橋在第壹年就被沖走了。
然而,當地人民沒有被嚇倒,也沒有放棄。依靠民間的智慧和經驗,他們發明了可以隨時拆除的造橋技術,於是出現了汛期竹橋“妳退我進”的景象,即雨季拆除竹橋,汛期過後再重新組裝,可以大大避免耗材和辛苦的浪費。
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進步,當地政府壹度要求永久拆除這座搖搖晃晃的竹橋,為當地修建壹座正規的混凝土橋。但當地人對這座竹橋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他們說每年三月繼續建橋,九月拆除,因為這是他們很深的情結。
邊肖覺得這座橋不僅僅是壹座橋。比很多空曠的景點更有價值,更有意義。這座橋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也是當地人民的情感依托。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文關懷。因此,邊肖非常喜歡這座橋,有機會壹定要感受壹下它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