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歷書最遲在秦朝就存在於中國,作為人們生活的指南書。大約從宋代開始,“避邪”的術數出現在歷書中。泰定五年期(1328),官方歷書有三百多萬冊。黃歷的占星內容常被批評為迷信。基督教太平天國頒布的黃歷,刪除所有禁忌,只標明節氣和星期日;清朝宣彤年間頒布的黃歷,也禁止公布禁忌、沖煞、方位、流年、傳統年齡;日據臺灣時期,只有“適當”,沒有“禁忌”;臺灣光復後,全部恢復。
古代歷書由秦發行,民國以後由五術和選日師發行。當地的算命先生可以把大廳的號碼掛起來,單獨公布,或者把版權作為公共和私人機構的禮物出售。幾千年來,歷書壹直是中國民間最暢銷的書籍。目前,臺灣省每年印制的年鑒大約有五六百萬冊。許多現代人仍然非常依賴歷書。學者認為,黃歷千百年來的流行,反映了中國人因為人生的不確定性而信奉吉祥選擇的觀念。約三分之二的臺省歷書、通書,號稱是繼承了二百年前洪超、福建的“積成堂”通書;港人氣的源頭是廣東“崇道堂”羅傳烈的舒同。公歷的主要內容是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壹天的吉兇,十二生肖的運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