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和世俗主義的融合。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節日和對祖先的崇拜。
在古代,人們常常依靠神靈的保佑來獲得農業的豐收。春夏秋冬都祭拜祖先,但其中“秋味”很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祭祀祖先靈魂的儀式,先把最好的時令產品獻給神靈,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祈求來年豐收。
據歷史文獻記載,秋季祭祖活動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起初,“秋味”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7月15日左右,壹般是立秋後的第壹個滿月,新秋的氣息正盛。
種族發生
中秋節是當地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說:“說是先人還魂,有鹹衣酒薦。雖窮,不敢缺。”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因為7月酷暑,要換衣防寒,而且“7月為火,9月給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秋節比七夕和清明熱鬧得多。人們以家庭為單位傳承祭祖習俗,先祭祖、擇時薦食的古老習俗直到民國時期仍是農村中元節習俗的首要內容。
2010,10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新入選項目)名單公布,申報的“中元節(任潮玉蘭勝利節)”入選民間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