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秋季的第二個月,也就是農歷的八月。根據中國農歷,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古代稱之為中秋節,所以民間稱之為中秋節。八月望日(即正月十五),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滿月、月圓節,因這壹天月圓,又叫團圓節。民間中秋節有許多習俗,如吃月餅、賞月、賞桂花和猜燈謎。
擴展知識:
壹、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秋天的開始。鬥指西南,太陽到達135經度,每年公歷8月7日或8日過節。“理”就是開始的意思;“秋”是谷物成熟的意思。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壹個陽漸收、陰漸長、陽漸陰的轉折點。自然界中,萬物開始從繁茂走向成熟。
第二,季節的劃分
1、節氣法:傳統的劃分四季的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李思”作為四季的起點,所以立秋是秋季的起點。水桶指的是西南地區的立秋,當太陽到達經度135時,它開始於立秋,結束於秋季立冬之前。立秋意味著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開始從繁茂走向成熟,收獲的季節到了。
2.溫度法:目前常根據氣溫變化來劃分四季,用現代學者張寶昆的“天氣平均溫度”來劃分。根據天氣平均氣溫法,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在10℃至22℃之間,視為秋季。用溫度法劃分的秋季意味著天氣涼爽。
第三,傳統習俗
立秋、立春、立夏、立冬又稱“四立”,也是古代“四季八節”之壹。在初秋,有壹個向土地神獻祭和慶祝豐收的習俗。在古代,秋收之後,人們會選擇黃道吉日,壹方面是為了崇拜和感謝上帝和祖先的保佑,另壹方面是為了品嘗新收獲的米粒,慶祝來之不易的豐收。
此外,“立秋”上還有“貼秋肥”、“咬秋”、“啃秋”等壹些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