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黃河第壹鐵橋由德國商人凱尤斯在美國人滿保本和德羅的技術指導下建成。原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改為“中山橋”。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加固,增設了五道弧形鋼架拱梁,使鐵橋看起來經久耐用,氣勢恢宏。
擴展數據:
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侵華日軍占領華北、華東、華南,封鎖了中國大部分海港,西北、西南成為關系抗戰全局的戰略大後方。作為西北交通樞紐,蘇聯從新疆進口的援助物資大多通過甘新公路到達蘭州,再通過西蘭公路轉運到抗日前線。
中山橋是唯壹壹座橫跨黃河,連接甘新和西蘭兩條東西通道上兩條道路的橋梁。軍事和經濟地位空前提高,成為為抗日戰爭提供後勤補給的關鍵橋梁。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山橋不僅是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陣地,也是蘭州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在這座橋上,絡繹不絕的駝隊和汽車源源不斷地向抗戰前線運送著無數的口糧、武器和彈藥。這座最初為車馬通行而設計的鐵橋,為抗日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百度百科-蘭州中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