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天文變化的自然規律,測量壹個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測即將到來的季節。按日歷年、月分為陽歷、陰歷、陰陽歷。歷法有三種:陰歷、陽歷和陰陽歷。在農歷中,其基本歷法規則經過多代人逐漸完善和形成,其形式壹直延續至今。農歷是壹種基於農歷和陽歷的歷法。農歷是農歷,也叫陰歷,是根據月亮繞地球轉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為壹個月,即以新月作為確定歷法月份的依據。農歷中的壹個月被稱為“新月”。每個月的第壹天是新月,第十五天是新月。“新月”是月亮盈虧的平均周期。農歷只看月亮,不考慮回歸年,所以與壹年四季無關。陽歷就是陽歷,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周期來計算的。壹年有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農歷正月無關。日期和日期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吻合得很好,壹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冷暖季節的變化。公歷是陽歷的壹種。公歷也叫公元,公歷,公元等。它是壹種起源於西方社會的年代學方法。壹位意大利醫生和哲學家改革了儒略歷,使之成為1582的歷法,由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批準頒布,以耶穌誕生的年份作為歷法的開始。公歷是平均陽歷,只有回歸年,不考慮新月。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是365.2422天,所以陽歷和陰歷都會有誤差(都以365天為壹年)。對於陽歷來說,平均每四年會少1天左右(0.9688,約為1)。公歷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規定每四年有1個閏年,把這壹天加到天數最少的二月,所以閏年二月有29天。實踐中,為了方便起見,規定所有能被4除的年份都是閏年。比如1996,2000,2016都是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