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信息:
農歷的壹月是孟春月和殷鑒月。《史記·歷書》說:“往事從古,歷建在孟春。”司馬遷所說的“前世”時代,可能指的是“五帝”之壹的顓頊時代。
《晉書·紀》說:黃初中時,太師詳細討論歷法,並作了較多的改革。.....董霸建議:“顓頊以正月為元,正月為立春初朔。也就是說,顓頊以孟春為正月,以農歷1月1日為元旦。《史記·歷書》說:“夏在正月。”董霸又曰:“夏是承堯舜之日,當從顓頊而去。《禮記》建在孟春,又稱之為。”
這意味著夏朝繼承了顓頊的歷法,以孟春為正月,所以夏朝的元旦是農歷的第壹天。我們現在說的農歷其實就是夏歷,可見夏歷對後世歷法的影響最大。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開創了太初歷,正式決定以夏歷正月為壹年的開始,以夏歷正月初壹為元旦。此後,雖然我國的歷法多次修改,但這壹年的開始時間壹直沒有改變。
但這是夏歷,也就是農歷或陰歷,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民國成立後,元旦在公歷上變成了65438+10月1。自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公歷65438+10月1被稱為元旦,旨在區分農歷新年和公歷新年。
農歷十二月,即季冬月,為醜月。《史記·歷書》說:“殷是十二月。”商朝用的是陰歷,以十二月的醜月為正月,所以商朝的元旦是臘月初壹。
農歷十月是孟冬月和建亥月。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統壹中國後,自以為“以水德賞之”,“於十月”。
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五德循環”說,用“五行制勝”解釋朝代更替。當時人們認為周朝是“火德”,秦始皇認為他建立的王朝是“水德”,因為水戰勝了火。因為水對應的季節是冬天,十月是立冬的孟冬,所以秦始皇以農歷十月為正月,十月初壹為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