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簡稱主枝,起源於中國古代對天象的觀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仁、桂”稱為十天幹,“子、醜、陰、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構成了古代歷法。十支十二支依次搭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它們以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形成支、支的紀元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幹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來記錄日子,也用來記錄月、年、時。
在古代,古人以天幹地支為載體。天幹載天之道,地支載地之道。在自然界中,它在地下成形,在人的運氣中;天道決定人性,所以設立天幹地支,承包天地命運。天地有定位,時空由枝杈決定,時空由世界決定。
幹如天空,撐如大地,雖然萬物長於地面,但榮盛萬物的興衰都離不開天空。十天幹十二地支組合形成六十甲子,用來解釋天、地、人的知識。
《詩本》雲:“榮成作歷,大輻作甲子。”根據文獻記載,黃帝時期有十二個地支,它們都代表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和節日。殷商時期出現了A、B、C、D等十個字,稱為天幹,與地支(如甲子、娥冤)結合使用,以表示年、月、日、時。
天幹地支是易學應用於實踐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壹,通過它認識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
天幹地支是“幹支”的簡稱。《辭源》中說“樹幹”取自樹的“樹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