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略窄,橫劃平行均勻,橫豎折鉤略偏左。“長”橫畫長短適中,端正端正,短中有長。
壹、張
常用漢字(壹等字)讀作zhāng、zhàng,最早出現在金文上。原意是把弦搭在弓上,引申意思,打開,展開等等。
第二,詞源演變
1,形聲字。從船頭傳來長長的聲音。戰國文字中,燕文的“張”字在“弓”和“龍”的下部附有裝飾筆。
2.楚簡中的“張”字由“弓”字演變為“人”字,“長”字的上方有壹個短十字。秦篆或圖乙中的“張”字是《說文》的篆書原件。
3、《說文》:“張,弓弦也。”原意是拉緊弓弦,與“放松”相對。《詩品·瀟雅吉日》:“不但開我的弓,也握我的箭。”(弓弦已緊,箭已夾)《寶山竹簡》189:“州加公張?。"“張”,姓氏。
4.這些意義中的“張”字讀作zhāng。《紀昀·楊雲》:“張,妳太奢侈了。”《左傳·桓公六年》:“韓棟之國,有多大;有了張,妳就拋棄了小國。”這個意義上的“張”字讀作張。
擴展知識-漢字
1,漢字(拼音:hàn zì,註音:ㄏㄢˋㄗˋ),又叫漢語,漢字又叫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語素音節。
2.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在形式上逐漸由圖形向筆畫、象形向符號、復雜向簡單轉變;在造字原則上,從表意、表意到音韻。除了少數漢字(如“子”、“子”、“子”、“赤”、“子”)外,都是壹個漢字壹個音節。
3.現代漢字是指大寫的漢字,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篆書發展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4.漢字是漢族先民發明和改進的,是維系漢族方言區不可或缺的壹環。現存最早的漢字是大約公元前1300年的商代甲骨文和後來的青銅器銘文。
5.西周時演變為楷書,再到秦時的篆書、隸書,再到漢魏時期的隸書盛行。漢末,隸書改為正楷。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