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真正起源是南方吳越先民為祭拜龍的祖先而創立的節日,經過歷史發展演變成各種傳說。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龍舟節、正陽節、天中節,起源於古代對天象的崇拜,由端午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黑龍七夜》升至中天之南,是龍飛翔的吉日,即如《易經》第五卦所言:龍在天。
端午節最初是由南方吳越的祖先創立的,用以祭拜龍的祖先和祈求辟邪。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飛龍過天”作為祭祖、祈福辟邪的吉日,將“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註入夏季。端午節被視為“惡月惡日”,始於中原北部,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而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