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端午節是古代百越先民為祭祖而創立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南方百越先民選擇“龍升天”的吉日祭拜龍祖,並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端午節被認為是壹個“邪惡的月亮日”,起源於中原北部,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其他歷史人物。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
擴展數據:
據文獻記載,天幹地支是古代越人黃發明的。古越人最早的歷法是《幹支歷》,以天地純陽(易經:龍在天)的月亮午後為龍圖騰祭祀日。根據河姆渡遺址的史前文化,早在7000年前(或更早)就有獨木舟和木槳用於渡海。
據專家考證,賽龍舟的前提條件壹定是在盛產水稻、河流港口眾多的地區,這是中國南方的特色。據此可以推測,端午節的習俗起初可能只流行於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後來流傳到長江上遊和中原北部。
百度百科-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