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醫生、愛國詩人屈原得知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痛不已。他毅然寫下了最後壹首詩《懷沙》,投汨羅江自盡。沿河的人們紛紛牽著船競相打撈,沿著水面招魂,把粽子扔到河裏,防止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深入人心。人們“緬懷它,悼念它,把它的話傳於世,傳下去。”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從此將賽龍舟、端午節吃粽子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壹起。隨著屈原的影響越來越大,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端午節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有許多別稱,如:午時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中元節、詩人節、龍舟節等等。雖然名字不壹樣,但是各地人的習俗都差不多。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掛菖蒲、艾草、戴香囊、賽龍舟、打架、擊球、蕩秋千、給孩子畫雄黃、喝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