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龍升天”作為祭拜龍族祖先的吉日,並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端午節被認為是壹個“邪惡的月亮日”,起源於中原北部,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其他歷史人物。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
擴展數據:
聞壹多先生在《端午節》壹文中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戰國以前江浙壹帶的吳越人。當時,龍已經是吳越民族的圖騰,聞壹多先生認為,正是這種龍圖騰,後來演變為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端午節的儀式上,我逐漸養成了劃龍舟的習慣。
在古籍對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據《物本原》記載:“競始於勾踐,今龍舟也。”漢代趙曄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源於勾踐和丐幫之子徐誌忠之功”。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的被專家認定的“賽龍舟”的圖形是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賈村發現的。
根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獨木舟和木槳存在。龍舟最初的原型是在獨木舟上雕刻龍形獨木舟,後來發展成用木板制成的龍船。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地盛行賽龍舟的習慣。
後來,龍舟賽傳到了東南沿海地區。福建福州賽龍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928-935),福建省王提倡“賽龍舟”。廣州釣龍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漢時期。南漢皇後公劉(958-971在位),當年在廣州西部疏浚“玉液池”,每年農歷龍舟節舉行賽龍舟。
廣西桂林的龍舟活動最早記載於唐代。民間約定每五年劃壹次龍舟,形成了“十年劃壹次,五年劃壹次,每年自由劃”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