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餃子”,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和棗泥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既可以是肉,也可以是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
觀景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明帝倡導佛教時,正逢蔡澄從印度歸依佛教,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廟裏“燃燈示佛”。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只在宮廷舉行流傳到民間。即正月十五,無論士紳還是百姓,都掛燈,城鄉徹夜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當時的首都長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萬人口城市,社會富裕。在皇帝的親自倡議下,元宵節越辦越豪華。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時期(公元685-762年)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宋代的元宵節在規模和夢幻燈光上都優於唐代,活動更加民俗化,民族特色更強。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2018年8月3日星期五2018,農歷六月二十二日,西洗雞。西神在正南,財神爺在東南,財神在正西。
宜搬家、裝修、創業、結婚、入戶、領證、開工、破土、旅遊、訂婚、葬地、開學、求傳承、破土、造祭祀、擡市、收錢、開鉆、剪衣、脫衣、嫁娶、收錢、搬家、蓋房、立券、求醫、植豎柱、求財、買藏寶。
忌睡在床上,上哨,祈福,收畜,砍樹,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