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20080710/000000205721_002.htm
金銀錠的起源和發展
早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我國就出現了最早的金幣郢愛。源於先秦的黃金貨幣餅金(最早的圓形貨幣)至戰國末期登上了貨幣流通舞臺。秦漢時期的金銀貨幣除了餅金外,還出現了麟趾金和馬蹄金。自東漢以來黃金逐步退出流通,而白銀的地位則日益上升。金銀鋌大約出現在三國和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已日益完善。唐代白銀貨幣的形制以銀餅和銀鋌為主。
宋代,尤其是南宋,白銀貨幣的使用範圍更為廣泛,宋代和金朝銀鋌在各地出土較多。元代鑄造的銀錠形制沿襲了金朝的銀鋌形制,弧首束腰,正面略凹,周圍有多道絲紋。明代奠定了以後歷代的白銀流通局面,今天人們所見的金銀錠,尤其是銀錠則以明清兩代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居多。這主要是因為這段時期的銀錠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加之民間收藏盛行,流傳下來的就相對要多壹些,而前朝大量的金銀錠因被熔鑄而能完好保存下來的已是鳳毛麟角,偶爾所見的也多為近年來的出土之物。因此目前人們所收藏金銀錠主要就是以明清兩代發行的銀錠為主,畢竟明清銀錠在鑄造工藝、重量、具名及形制上都較為規範。(文/彭浦)
更多古代貨幣資料看這裏
/view/40345.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