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舞蹈紋盆是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甲區發掘第20號漢墓時發現的。具有舞蹈畫面簡潔,線條明快,筆法酣暢。透過靜止的畫面,仍能讓今人感受到遠古的舞蹈藝術家擊節踏歌、肢體扭動時強烈的節奏感的特點。
舞蹈紋彩陶盆是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甲區發掘第20號漢墓時發現的。舞蹈紋彩陶盆屬於彩陶器,其盆底底色為褐黃色,圖案顏色為黑色,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傑出作品。盆內圖案生動可愛,構思十分巧妙,是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的精彩之作。
此盆具有舞蹈畫面簡潔明快、筆法酣暢的藝術風格。透過靜止的畫面,仍能讓今人感受到遠古的舞蹈藝術家擊節踏歌和舞蹈扭動時的那種強烈的節奏感。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舞蹈紋彩陶盆高度為14厘米,口徑為29厘米、底部直徑為10厘米,用細泥紅陶制成。大口微斂,卷唇鼓腹,下腹內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壹些簡單的線條裝飾,作為主要裝飾的舞蹈紋卻在內壁上部。
舞蹈紋***分三組,每組有舞者五人,她們手拉手,踏歌而舞,面向壹致。人物頭飾與下部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增添了舞蹈的動感。更奇妙的是,每組外側兩人的外側手臂均畫出兩根線條,好像是為了表現空著的兩臂舞蹈動作較大和擺動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