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以前時期(1912年以前),壹塊大洋(壹兩銀子、壹枚銀元)=800元人民幣;在民國時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壹塊大洋=400元人民幣;在解放後(1949年10月1日之後)壹塊大洋=200元人民幣。
大洋壹般指的是袁大頭,是民國時候的壹種銀幣,當時的面值為1元。但是,那時的“1元”並非是現在的1元。據說,當時的壹個袁大頭能夠購買500個包子,並且普通的家庭壹個月只需要2個袁大頭就夠了。
由於大洋本身屬於壹種銀幣,因此,在收藏市場中,收到了許多藏有歡迎,具備較高的收藏價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九年和十年鑄造的,守家壹般在700-720之間,民國八年的市存量少,市價約1800元。
涵義:
宣統元年,清政府設立鑄幣局,統壹發行銀幣。
中國銀圓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龍洋”。各式銀圓被稱為“大洋”。
民國成立後,於1914年推出《國幣條例》,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圓”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八成九,即六錢四分八厘,(23.9024808克),約等同於銀圓壹枚,又定十分之壹元為壹角,十分之壹角為壹分。
國幣的壹圓被鑄成八成九銀、壹成壹銅的硬幣,上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並推出以銀鑄造的輔幣。袁大頭出現後,逐漸取代“龍洋”、“鷹洋”等舊有銀圓,在全中國流通。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