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在鑄造過程中,鏡背的花紋圖案凹凸處由於厚薄不同,經凝固收縮而產生鑄造應力(物理現象),再經研磨又產生壓應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質上的彈性形變。
當研磨到壹定程度時,這種彈性形變疊加發生作用,使鏡面與鏡背花紋之間產生相應的曲率,從而導致出現這種透光效果。在上海、河南等地曾出土有大量的古代透光鏡。
擴展資料:
壹千多年來,透光鏡的神奇現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學者加以研究,從我國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鄭復光,從中國到大洋彼岸,無數學者都曾絞盡腦汁,想要揭開這困擾了世界千年的古鏡之謎。
沈括和鄭復光通過研究發現,透光鏡有銘文和圖案處非常厚,而無銘文處比較薄。而透光鏡的邊緣有壹個又寬又厚的鏡環。在鑄造銅鏡時,由於鏡體較薄,所以冷卻快,而鏡環寬厚則冷卻速度慢。
當鏡體已經成型後,鏡環還在冷卻收縮,對鏡體產生壹種緊箍作用,形成鑄造殘余應力。而當鏡體產生變形時,鏡底向鏡面方向拱起程度大,而鏡環的部位拱起小,所以形成了鏡面的凹凸不平。
這種差別雖然無法用肉眼辨識,但足以令反射光集散程度有所不同。當壹束平行光投射到鏡面時,有紋飾的地方較平,反射光集中,而無紋飾的地方由於凸起,反射光發散,所以有花紋的地方反射到墻上的光明亮,而沒有花紋的地方暗,墻上呈現出與鏡背相同的圖案。
西漢透光鏡還有壹個特點,就是它的花紋是環向分布的,只有這時才能產生顯著的環向鑄造殘余應力,在鏡面形成規則的凹凸來。所以,清朝鄭復光研究後得出了〝鑄造成因,研磨變形〞的結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