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廣州作為清政府準許的唯壹壹個通商口岸,因為通草畫的流行,從而使當時的牙行雇傭了上千人來專門制作通草畫。通草畫大多都是西方的畫家用來記錄和了解中國百姓的生活日常和習俗,因為當時的商家看到了商機,隨後便大量的制作通草畫,從而通過通商口岸出售到西方國家。
通草紙是通過壹種叫通脫木的植物上切割而成的,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種紙價格低廉,同時將顏料渲染在上面的話,也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因此在當時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而通草畫則是在通草紙上通過水彩將人物畫在紙上,經過風幹後,通草紙上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立體感很強,在當時很受西方人的歡迎。
此外,因為在當時還沒出現相機,所以對當時的西方人來說,想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人文習俗的話,那麽就只能通過畫作來展現當時的人文面貌。直到後來攝影技術的普及,才使西方人逐漸對通草畫失去了興趣,隨後通草畫便漸漸衰落,最後直到沒落。
不過,在百年之後,有壹位外國人將通草畫帶回了中國廣州,並且將手中收藏的七十多副通草畫全部都捐獻給了廣州博物館,因此也大大提高了中國對於通草畫的研究進程。雖然通草紙的制作技藝已經失傳,但是通草畫的這門技藝依然還存在。
通草畫的出現,是原本對中國的了解知之甚少的西方人,能夠從通草畫中了解到中國的文化以及人土風情。而通草畫也像壹張明信片,雖然是小小的壹張,但是卻將當時人們的生活以及風俗都完美的呈現了出來。
這對於中國研究古代的歷史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讓中國人對於古代人民的生活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