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佛教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形象。昨天百丈禪師先建了叢林,就是設法建了壹個大殿,而不是佛寺。金剛經也說“見異就見如來”,這是不附功名的。但是,在吸引了人們的註意力之後,他們樹立了壹個著名的形象。形象和名字意思壹樣,但形象比名字更深刻。佛教方便揭示名相,是吸引眾生的功能。通常誤解的人會把菩薩當成偶像的代名詞。事實上,不僅僅是佛教使用圖像來表示尊重,如孔子,國家烈士,以及今天的雕像李,其意義是紀念尊重。佛教有象但不執著,但也不必強求不用。唯壹不用形象的是伊斯蘭教,也就是耶穌也有聖母瑪利亞的形象。從佛教到中國和西藏,雕像變得越來越復雜。在南洋等寺廟,只有釋迦牟尼的塑像;日本的雕像也很簡單。比如凈土真宗,只有壹尊阿彌陀佛。但雕刻佛、菩薩、羅漢等造像也是有意義的,因為眾生各有不同的根,被多種方式吸引。法身無相,尊方便耳。(七月九日第五期研討會)(塵與空的故事)(見海刊二十卷十壹期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