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史料收集最有突破的是辛亥革命時期和港臺兩部分,最值得“寫壹部大書”。
抗戰勝利後,地下黨領導的中原劇社活躍在香港,由東江縱隊魯迅藝術團、藝術學院、文聯、新中國話劇團四支隊伍組成。這個劇社經常以低廉的票價接觸普通百姓,演出過張敏、屈白音導演的《晉級圖》、《以身作則》。
1940年,滬港粵青年服務團在香港上演夏衍先生的抗戰劇《壹年》(為方便港府審批,劇名改為《燭光之夜》)。導演林飛,演員巴紅,鮑淑英(尹素)和黃漢升。
1946“新中國劇社”(1941)皖南事變後在廣西成立。這個劇社傾註了周恩來的心血。戰時壹直由我黨南方局主辦,演出思想性、藝術性都很高的劇目。應臺灣行政長官邀請,赴臺灣分別演出《鄭成功》、《日出》、《牛郎織女》、《桃花扇》。面對祖國人民帶來的戲劇,臺灣省人民熱烈歡迎新中國劇社。當時的“新中國劇社”消滅了當時中國劇壇的所有領軍人物和所有人才。
新中國劇社的負責人是屈白音。
工作人員名單包括:、朱琳、李蘆玲、戴、、、、許冰夷、晏恭、賈可、王毅、王恭、特衛、查強磷、石巖、張友良、姚平、姜克復、張凱、李八紅、嶽迅烈。
創作藝術家:田漢、洪深。
特別演員:白洋、舒修文、、王、、鄭、。
特別導演:洪深、石東山、司徒惠民、張敏、歐陽予倩、蔡楚生。
特別編劇:田漢、曹宇、楊漢生、夏衍、宋智。
這些人才是新中國成立後戲劇或影視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