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從著名詩人、書法家、收藏家余旭先生,言傳身教。萬中華也是明末著名書畫家萬壽祺先生(萬壽祺(1603-1652))的第16代傳人。這個詞年輕,叫“若”“內”。入青衣僧衣,改名慧壽,又名智明道士、壽若道士、若若,人稱楊先生,生於河北滄州、江蘇徐州)。從小受家庭藝術影響,非常熱愛書法。8歲開始學習楷書,從顏體開始,再從魏晉開始,開始學習二王的書法風格,以聖教序和十七帖為最深的努力,壹直堅持寫下去。
每當人們遊覽名勝古跡,錯過了風景,萬中華會復制牌匾和石碑。有壹次,我參觀了石家莊鹿泉的抱犢寨,那裏有壹座巨大的紀念碑,上面刻有著名書法家牛建新的題字。萬中華看了看,嘗了嘗,心想:哦,這篇文章寫得不錯,字也寫得不錯。真的是壹個寶藏。然後,我壹步也挪不動了,拿出紙筆仔細抄寫,直到太陽落山,夜風颯颯;參觀抱犢寨,“抱犢寨”四個字讓萬中華沈思良久;在隨後的幾年裏,當他遊覽北海時,他被北海的牌匾迷住了。進了故宮,裏面的書法真跡讓他唏噓不已,流連忘返。郭沫若題寫故宮珍寶館、繪畫館、瓷器館的牌子。看來萬中華越來越喜歡郭沫若的詞了,他覺得老郭的詞真的很有氣勢,很有氣度。
在早期,萬中華根據王羲之的《聖教序》認真練習了壹段時間。但自從迷上了郭沫若的書法,就把時間集中在了郭體上。那時,萬中華經常去榮寶齋,因為那裏掛著許多郭沫若的原作。慢慢地,當他對現場不滿意時,萬中華想把它帶回家研究。為了抄得更準確,萬中華買了壹張薄紙,做了壹個復印盒。什麽是復印盒?就是把壹個方凳倒過來,然後從外面拿起壹塊玻璃放在上面,再把郭沫若的字放在玻璃上,再放壹張半透明的復印紙。底部臺燈擰開後,薄薄的紙上字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