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流通幣和收藏幣。
準確的原始數據應該是主權發行人發行時的公告(或說明)。許多國家(地區)還定期出版收藏錢幣(主要是紀念幣)圖集。但在壹般錢幣目錄(手冊)中並沒有明確區分,以下標準可以參考。
材料。收藏幣多為貴金屬。從世界範圍來看,壹戰後基本沒有金幣流通,二戰後基本沒有銀幣流通。
發行日期。收藏幣壹般只有壹個具體的發行年份,收藏幣的組別(如生肖幣、野生動物保護幣、奧運幣)往往有不同的發行年份。而具有相同面值和相同圖案貨幣通常發行多年。
擴展數據
硬幣的“職責”是充當流通中介。但隨著收藏和投資的需要,衍生出了壹些其他的錢幣。雖然硬幣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但從集中征集的需要來看,按發行目的分類應該是最本質、最基本的方法,可分為:
收藏硬幣的目的不是服務於“流通”,而是服務於硬幣的“收藏”,硬幣通常由主權發行者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出售。它在商品交換中不充當普遍等價物,但可以作為收藏品(商品)在市場上流通。比如在中國,14年面值10元的熊貓銀幣的發行價格不是10元而是100元。10元的面值只能說明是“幣”而不是“郵票”。沒有人會把這枚硬幣當作10元的貨幣。
收藏幣壹般用貴金屬或普通金屬制成,必須限量發行(幾枚到幾百萬枚),並且要公布發行量。壹般收藏幣只有壹個具體的發行年份,不能連續發行。
所以,收藏幣雖然是錢幣的壹種,但壹般只在有限的圈子裏“流通”。普通大眾沒用過,沒見過,甚至沒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