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等國家,喝酒就是壹種純粹的社交文化
日本和中國壹樣,自古以來就把喝酒當作溝通感情、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即便是日本最普通的職員,每周也至少有壹兩次酒局。而且在日本,拒絕飯局邀請的風險更大,可能有被排擠、甚至丟飯碗的危險。但日本人在酒桌上絕不勸酒,大家心照不宣,自我控制,而且原則上都是自掏腰包。大多數日本員工的每月工資,都會預留固定比例作為應酬用款,高級管理層的比例更高。也許正因為如此,日本酒局雖多,卻很少衍生出揮霍公款、腐敗等問題。 西方國家對公務宴請中飲酒成本的控制非常嚴格。托比爾斯是英國在野黨保守黨的鐵桿黨員,常要參加英國政壇的各類酒會。他表示,盡管英國人很愛喝,但想在公務場合“喝個夠”的機會卻幾乎沒有。如果是政府部門或政黨組織的酒會,每位登記參加活動的人只能分到壹杯酒,因為主辦方對財政開支嚴格把關。
在“啤酒之國”德國,政府部門和企業有非常繁雜、嚴格的報銷程序,首先要在請客前填寫壹份“請客計劃”,詳細列出宴請地點、菜品、酒品標準以及請客目的,經批準後才能實施;吃完飯要在發票上標明每道菜和酒的價格,還要匯報請客效果如何。德國公務宴請中酒的標準壹般是每人壹杯,不超過2歐元。如果違反規定,除了議會的專門委員會可以提出質疑,各聯邦州的腐敗案件處理中心還可協同聯邦審計署專案小組對其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