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銀元起源於歐洲,是銀本位國家的主要貨幣。
大約在明朝萬歷年間(1573 -1620),銀元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鑄造“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臺灣省、福建等地也有復制銀幣,稱為銀餅。
光緒十六年(1890),清廷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楊龍),許多省份紛紛效仿。民國建立銀本位貨幣體系後,銀元也作為主要貨幣。銀元是現代錢幣收藏中的重要貨幣之壹。
擴展數據:
銀元的發展歷程
銀元在中國流通領域壹直占據重要地位。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末,上海壹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門從北方運鹽到上海,從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混有石頭和泥土的黃沙被稱為“三土”,是建築的主要材料。
這種運砂船廠雇傭了大量的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了避免因稱碎銀引起糾紛,要求王永生、於申生等富商自己鑄造銀餅,規定每塊銀餅價值5元。目前市面上看到的都是清朝鹹豐6年鑄造的。
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進貨,帶進來墨西哥銀元,也叫墨銀。它們是機器鑄造的,重量更精確。每枚銀元含7錢3分,圖書館說是7錢2分。上面有壹只鷹,俗稱“範炳”,也叫“鷹洋”或“嶽洋”,甚至有人稱之為“範佛像”,可見是當時的。
光緒年間,大量銀幣鑄造了壹條龍,稱為“楊龍”。民國初年先後鑄造了孫中山頭像和袁世凱頭像的銀幣,俗稱“孫小頭”、“袁大頭”,每枚重7元3角。100銀元的重量是73兩,不可能隨身攜帶。所以在市場上批量交易的時候,我們都是用銀行的“莊票”。
當妳把壹枚銀元放在身上時,聲音很響,白花花的光澤更加耀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很容易出事。俗話說“富貴不白”,“白”指的是銀元。
百度百科-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