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延陵刀,就像延陵壹樣以制而聞名。延陵刀出現於元末明初,主要形制為宋金時期的手持刀。刀柄和刀身是直的,但受蒙古刀的影響,所以在刀尖處稍有傾斜,但比蒙古刀更不傾斜。
延陵刀是明清時期數量最多的刀劍。明代俗稱腰刀,步兵的腰刀可以配盾牌。對於大陸火器和冷兵器相對發達的戰爭,大刀的好壞並不是勝負的關鍵。所以大部分的大刀劍都不是精鋼打造的,而是用澆鋼的方法把軟刃澆出來,再夾壹把比較精致的刀刃。延陵刀講究實用,不是為了好看。炎陵刀身輕,可刺可砍,殺傷力較大。
延陵大刀的基本設計特點是刀身較直,刀尖略上翹呈弧形,15-20cm處從刀尖到刀背有多片。現在壹般稱為反刃(明代中前期的壹些延陵大刀沒有反刃,在形式上更接近金劍風格,而清代的壹些延陵大刀甚至貫穿刃背)。
刃寬4-5cm,脊厚0.6-0.7cm,刃截面為等腰三角形,全長約90cm,刃長70-80cm,柄長15-20cm,刃總重量1-1.5kg,明代延陵大刀有1條血槽,清代延陵大刀有數條血槽,血槽形狀
明清官刀風格多樣,以雁翎、雁翼、魚頭為主流,還有鵝毛、齊家(仿日本腰刀)、牛尾(出現於清末)等。
其中,炎陵是主流。炎陵和毛焰雖然名字相近,但刃形卻大相徑庭。毛焰刀傳世不多,其刀刃形成原因仍有爭議。但伊彥刀可以說是繼承了宋道,然後開始砍刀(如民國時期的抗戰大刀),其刃形也值得研究。
與燕陵刀相比,字差燕翼刀的造型更為粗糙。燕翅刀屬於武術短器械,是踏步刀。刀背厚,刀頭寬,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