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證,魯哲硯產於泗水縣柘溝鎮,是壹座有5000多年歷史的古鎮。全國各地出土的魯哲硯證明,此硯始於唐以前,最盛於北宋。它曾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之壹,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享有很高的聲譽。清朝乾隆皇帝曾為其收藏的《中東魯哲硯》題詩壹首:“誰被模子刻出來,誰就成了上賓,洪鐘做了陶器。”假設山洞裏有聲音,七召喚域就是要拘禁的人。"
但由於種種原因,魯柘的制硯工藝已經失傳多年。
陶土礦以柘溝為中心,東西向約26平方公裏,儲量654.38+0.22億立方米。柘溝地區是裸露區,壹般離地面0-3米,容易采礦。土壤中含有氧化鋁、二氧化矽、氧化鐵、二氧化鈦、氧化鎂等成分。用這種土做成的大桶腌制的鹹菜,又脆又甜,名揚京城。用這種粘土制成的硯臺質地優良,色彩豐富。
建國後,泗水縣陶瓷廠和柘溝鎮曾多次組織能工巧匠恢復柘硯生產,但均未成功。1990年,泗水縣成立魯哲硯技術研究所,要求魯哲硯“勵精圖治”。
壹切從零開始。建壹個小窯,購置清泥工具,做壹個裝泥的布袋,搭壹個陰幹泥的棚子,購置盤子、錘子、雕刻刀等工具,用於整坯...1990年冬,第壹窯魯哲硯試燒。由於在備料、制泥、定坯、雕刻、裝窯、燒成等環節格外用心,第壹窯奇跡般的成功。
1991 5月,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谷牧訪日,將盧哲彥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前首相海波、中曾根等貴賓。此外,鹿哲硯還作為高級禮品贈送給韓國、德國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省的知名人士和朋友。
1991年,在學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魯哲硯產生了10余種顏色,200多個品種(主要模仿唐宋名家硯),寧靜堅韌,潤澤如玉,富津墨,響如石,手摸暈,著墨油,不沾水,不損筆,等等。
2007年初,魯哲硯成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