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被劉半農戲稱作“哭臉校徽”。這枚著名的“哭臉校徽”壹度成為北大的標誌,壹直沿用到1949年。
北大校徽引領了壹股圓形校徽的風潮,在陳強的藏品中可以看到,當時的中國大學、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朝陽大學等都設計了圓形校徽,校徽連接細鏈與搭扣,可以別在衣服的扣眼中,非常別致。
在民國,校徽有著身份證般的社會意義,因此校徽被列入社會規範之中,因此無論從造型、材質還是佩戴規則都相當講究。民國校徽如今已經成為收藏熱點,壹方面跟物以稀為貴有關,更多的原因在於它具備的民國特質,有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民國學校教授治校,崇尚個性與獨立,校徽也因此體現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參差多態。
魯迅設計北大校徽的初衷:
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簡潔的輪廓給人現代的感覺。“北大”兩個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對背側立的兩個人像,下部的“大”字是壹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壹人背負二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
徽章用中國印章的格式構圖,筆鋒圓潤,線條流暢,透出濃厚的書卷氣和文人風格。同時,“北大”二字還有“脊梁”的象征意義,魯迅用“北大”兩個字做成了壹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學畢業生成為國家民主與進步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