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建築主脊兩端的龍吻,過去也叫“吻”。它的演變過程壹般是尾吻龍吻。唐代以吻為主,到了明清才由吻代之以龍吻。據《唐·姚輝》記載:“漢百良寺災後,巫者說海中有魚,虎尾似梟,驚濤如雨,故造於宅上抑火。”貓頭鷹的尾巴形狀像月亮,有點像魚的尾巴,又有點像鳥。當時人們把它裝飾在屋頂上,它的作用是“避火”,消災。在封建社會,裝飾性的建築構件被迷信所掩蓋。晉代以後出現了“尾”字,中唐以後“尾”字變成了“吻”字,變成了“吻”。到了明代,進壹步改良,吻變成了龍吻。明代龍口寬到可以吞下主脊的三部分,即蓋脊瓦、主脊管和彩條。清代龍口小到只能吞下蓋脊瓦和主脊管,彩條在龍口下唇以下。天安門廣場主脊上的龍吻是清代的釉料制品。
如果人們仔細觀看天安門廣場主脊上的龍吻,壹把劍插在七個脖子的背面,壹個傘狀的劍靶露了出來。起到裝飾龍吻,增加其華麗氣勢的作用。據說這是怕龍吻不請假逃到海裏,所以會被鎖在屋頂上,使其無法起飛。劍靶只出現在明清時期的大吻上。明朝以前,雖然有龍吻,但大多不粘劍和靶子。明清龍吻上的劍靶形狀也有差異。明代的劍靶形狀為壹把劍柄,劍柄上部略向龍頭方向彎曲,頂部飾有五朵祥雲。清代劍靶的形狀也是劍柄,但上部是直的,沒有向龍頭方向彎曲。頂部雕刻的圖案是魚鱗裝飾。天安門廣場龍吻上的劍靶屬於清代形制。
在天安門廣場的屋頂上,除了屋頂上的龍吻,還有兩坡豎脊上的伊龍吻,也叫豎脊吻,略小,傾向於向前,起到保護兩坡和裝飾豎脊的雙重作用。
“金龍印章”是天安門門裝飾中的壹種圖案。
上一篇:麥卡隆的terra相當於哪壹年?下一篇:世界地圖上國家的形狀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