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原本閉關鎖國的清朝與西方列強的交往越來越多。李鴻章在與西方列強談判、簽約、交易、互派外交官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國家莊嚴地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他對“中國之威”深感謙卑。於是我打慈禧太後,提出外交場合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發國旗。慈禧讓李鴻章設計圖案。李鴻章經過多方收集篩選,提出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後選擇。1862年,黃龍旗被確定為清朝的國旗。當時黃龍旗呈三角形,在英國訂購至1881(光緒七年)九月。這面旗子是用羽毛紗做的,是黃色的。上面鑲嵌著藍色的五爪飛龍,龍頭朝上。分為四個尺寸,數字壹是1英尺5英寸,寬度是1英尺6英寸5分。2號橫長1.3英尺9英寸,寬9英尺5英寸;3號橫長1.1.5英寸,寬7.6英寸;四號長9英尺6英寸,寬6英尺3英寸。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將軍用三色長方旗,上角有錨形。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水師章程》頒布,確定原本是海軍旗幟的《黃地藍龍戲紅珍珠圖》為清朝旗幟(俗稱“黃龍旗”)。
黃色和龍都是清朝皇帝的象征。以黃龍旗為國旗,寓意“我為國”。根據五行學說,認為中心屬土,為黃色。中國由黃色代表。
黃龍旗在1912 10上換成了五色旗,清朝被推翻。
7月1917日,“張勛復辟”事件發生。張勛和康有為在清末將愛新覺羅·溥儀皇帝迎出皇家太和殿,將民國六年改為宣彤九年。張勛被任命為議事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黃龍旗出現在北京。修復僅用了12天就結束了。1917月12日,段領兵進京,張勛逃往荷蘭使館,愛新覺羅溥儀再次退位。黃龍旗又被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