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美德也體現在古代燈具的設計上。中國古代的燈按燃料分兩種:油膏燈和蠟燭燈。油膏燈是油燈。油燈的燃料可以是動物脂肪,也可以是植物油。齊姚敏蜀?《種麻》壹文中說,麻籽油可以當蠟燭用,意思是可以用來點燈。《何首烏》中也有記載:“芫荽(即紫蘇)青翠可愛...它可以是蠟燭。對於油燈來說,節能首先意味著省油,所以古代的節能燈就是省油燈。
節能燈在宋代很流行。陸遊在陸放翁嗎?《齋居編年史》說:“書燈不要用銅燈,瓷燈最省油。蜀中有瓷燈,燈唇註水可省壹半燃料”,而在《舊學寺筆記》卷十中,對節能燈的解釋更為詳細:“安公(白松)集中於節能燈的詩句,今韓佳(四川蘆山)有之,亦蓋燈。壹端開壹個小口,往裏面倒涼水,每天晚上都很容易。普通的燈是火燒幹的,所以幹的快。否則,他們會節省幾個半小時的燃料。邵公在給韓佳施舍的時候,留下了幾個中韓文人。據《文安》記載,它的味道也和玉瑾的壹樣,所以韓佳制作它也要幾百年了。」
過去人們認為真正的燈具是戰國時期才出現的,但實際上不晚於商代,中國就已經有了油燈,油燈的材質和樣式也逐漸豐富多樣。戰國時期,油燈主要由青銅制成。到了漢代,陶瓷油燈成為主流。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青瓷技術的發展,瓷燈開始被廣泛使用。正如陸遊所說,導熱速度比銅慢的瓷質燈最省油——燈壁采用夾層設計,燈的壹側開壹個圓孔,從圓孔向夾層下部註入清水降溫。該油燈通過冷水降低燃油的溫度,減少油的揮發,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這種節能燈在四川瓊瑤、涪陵師陀墓、三峽庫區、嶽陽、湘津等地都有出土,還藏於重慶博物館,可見當時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