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千多年前,“得”就像壹個多音字,有橫線或沒有橫線。這壹點可以從唐、宋、元、明、清歷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中得到印證。比如現在位於北京國子監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禦書《大學士碑》中的“德”字,就不是橫的;清代畫家鄭板橋寫的“得”字,有橫線也有橫線。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古代錢幣的角度來研究“得”字。如宋真宗北部(公元1004年)鑄造的景德鮑彤中的“得”字,沒有橫字,而明朝玄宗(公元1426年)的“得”字有橫字。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過去“的”字有橫有橫兩種寫法,兩種寫法都是對的。
仁德茶樓:1945年,牛俊海先生拜訪老友清末翰林學士馮樞,為仁德茶樓題寫匾額。
馮舒(1867-1948),字公度,號,祖籍浙江慈溪,河北大興人。他是光緒年間的秀才,曾任水師部參事、軍樞和海軍會理事,晚年定居北京。馮舒是書法家、實業家、文物收藏鑒賞家,也是壹位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愛國者。他心胸開闊,壹生做了許多有益於社會的事情。馮舒書法功底深厚,尤以筆法見長。過去“無匾不赦”的名聲在北京流傳,可見他的書在當時是有名的。昨天,大柵欄“張壹元茶館”和西四“同和居酒樓”的牌匾都是馮舒最喜歡的作品。
牛俊海的後人牛立步回答
200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