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內僅八平方米,但陳設幽雅、古樸,彌補了空間的不足:狹長的室內進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兩間小室,裏邊的壹間利用窗臺設擺乾隆禦用文房用具。窗臺下,設置壹鋪可坐可臥的高低炕,乾隆禦座即設在高炕坐東面西的位置上。乾隆禦書“三希堂”匾名,“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對聯分別張貼在禦坐的上方和兩旁。低炕墻壁上五顏六色的瓷壁瓶和壁瓶下楠木《三希堂法帖》木匣,被對面墻上落地大玻璃鏡盡收其中,小室立顯豁然開朗。此外,小室隔扇橫眉裝裱的乾隆禦筆《三希堂記》,墻壁張貼的宮廷畫家金廷標的《王羲之學書圖》、沈德潛作的《三希堂歌》以及董邦達的山水畫等,更為三希堂增添了無限韻致。
三希堂不僅以儲存三希墨寶而聞名於世,同時還陳設有大量當時制作的極為精致的工藝品和文房器具。高雅與精致始終充溢著這個狹小的空間,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觀者在欣賞贊嘆之余無不流連忘返。三希堂始於乾隆朝,後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任何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