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壽統稱“過生日”。在關中農村,老人、小孩均過生日,中青年卻很少過。
舊時醫療條件差,小孩長大不易,故民間稱其過生日為“過門檻”,很重視12周歲以前的生日。嬰兒滿周歲,主人裝扮壹新,宴賓客。壹般親友送衣帽、玩具等禮品;外婆送虎頭鞋等。抱小孩至酒席間開眼界,討口彩;席畢抓周,驗天賦。12歲以前,每到生日,穿新衣,吃美食,尤其中午壹頓臊子面必不可少,稱“長命面”;當日孩子無論有何過錯,都可免責。至12周歲春節,舅家最後壹次送燈(故有“外甥打燈籠——照舊”之說),以後生日可過可不過。
壹般兒女給父輩50歲開始做壽,但倘若往上還有更老的長輩,如爺爺輩,則做壽輪不到父輩,只有老人謝世,父輩過壽才能夠心安理得,否則,有咒老人快死之嫌。逢整數如60歲、70歲、80歲為大壽,兒輩更重視,慶典更熱烈。但73歲、84歲為門檻,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妳商量事”之說,過壽時故意往大說壹歲,意即已經跨過了“門檻”,有長壽之相。
過壽當日,女婿、外甥攜煙、酒、肉、壽糕,其他親戚、朋友以點心、酒、雞蛋相賀。招待以炒菜與長壽面為多。現在,鄉間祝壽者甚多,規模亦逐步趨大,除壹般禮儀外,殷實之家還給老人尤其是高壽者播放電影,錄音、錄像乃至唱大戲,待客也由普通的“五盤子”向“八碗”、“十全”、“十二件子”、“十三花”等宴席發展,其中不乏相互攀比心理,但臊子面(搟薄切細,很長,亦稱長壽面)必不可少,而且過壽之人必須吃第壹碗。